这个世界姓“自然”,而不是“人类”
老子和孔子都处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传统的“封建”秩序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儒家称之为“礼崩乐坏”。对此孔子开出的药方是尽力挽救旧秩序,而老子的药方则是休克疗法,进一步破坏掉这个旧秩序。
如果说儒家的“大道”是积极“有为”,要给自然和自我立规矩;那么道家的“大道”就是去除“人为”,给大自然和自我解套。当把这些人为的规矩去掉后,自然中的万物,包括人本身,就能回到“自化”状态,展现出自由舒展、勃勃生机的大气象。
为了解释自然界的“无为”,《道德经》还把“大道”推演到了宇宙的初始状态,那就是虚无。虚无是道家的基础概念,既是宇宙的开始,也是宇宙的归宿。对虚无的推崇相当于对儒家“仁义礼智信”体系的全盘否定,因为儒家说“仁义礼智信”才是天道,是永恒的“理”。
比如宋朝的大儒朱熹认为,宇宙一开始来自于“有”,而不是“无”。这个“有”是什么呢?就是由仁义礼智信构成的“理”,即儒家的真理。同样,人也是秉承这种“理”出生、成长,最终走向消亡的。
但老子明确反对说“天地不仁”,说大自然是不讲仁义道德的,这就用虚无瓦解了儒家的“实有”。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不讲仁义礼智信,而是说在他们看来,这套体系不是宇宙的本原,不是宇宙的第一性力量。
那么,《道德经》瓦解了儒家这套秩序后,给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了吗?我们可以说它给了,也可以说它没给。它给大自然开出了药方,那就是“顺其自然”,在“自化”中达到新的平衡。但它没给人类开专门的药方,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也在内。
或许这正是《道德经》中蕴藏的最大智慧,那就是众生平等,没有高下、尊卑、美丑、好坏之分。这个世界不姓“人”,而姓“自然”。姓“人”的世界是虚假的、迷失的,只有姓“自然”的世界才是本真的、安宁的。我们要回归自然释放天性,而不是把自然强扭为人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