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天津知青离开家乡,奔赴额济纳旗插队纪实)
张 芳 苗建国
一,序言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号召后,从此,全国的知识青年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第二批天津知青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踊跃报名到西北边疆的额济纳旗插队落户。额济纳旗地处中蒙边境,是我们国家的军事要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在额济纳旗境内,这里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是边境地区,当时政审等各项要求十分严格;加上额旗地处遥远的西北边陲,交通极不便利,自然条件恶劣、艰苦,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和限制,所以到额旗插队的知青与去内地插队的知青人数相比要少很多。第二批天津知青共计56人,其中51人来自天津市西康路中学,其余5人来自天津市20中、1中、34中和合江路中学,是老三届里年龄最小的68届初中生。额济纳旗非常重视知识青年的到来,旗革委会专门派出知青工作组,田勤学任组长,组员有:刘巨栋、夏永胜、吕玉兰。知青工作组到天津后,进行组织动员、政审复核,批准接待等工作。赴额旗知青名单确定后,西康路中学很重视,派出校革委会副主任宋瑞福老师亲自护送我们到额济纳旗。在知青工作组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0余人,从渤海之滨的天津,开始了一场出征额济纳旗的远行……
二,出发
1969年5月4日是第二批天津知青离开家乡,出征额济纳旗插队下乡的日子,这一天恰逢“五四青年节”。天津站的月台上人山人海,格外热闹,从车厢里往下看,站台上黑压压的一片人,送人的人要比走的人多好几倍, 知青同学的父母亲、老师、同学、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们,男女老少足足有几百人,都来为二批知青送行,交谈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站台上都沉浸在亲情交流、依依惜别和难舍难分的气氛里。12时37分,一声呜笛,运送知青的火车专列缓缓起动,瞬时间,整个站台上,车厢里告别声,叮嘱声,哭泣声,响成一片……这时车上车下,人们难舍难分,哭声,呼叫声,融入在列车的轰鸣声中。车上车下握手告别,有的随着慢行的火车奔跑,火车速度越来越快,亲人们的影子从我们的眼帘里慢慢的消失了……
列车启动的那一刻,知青们努力克制着自己,不掉眼泪,尽量离亲人们远一些,不让他们看见自己含着眼泪的面容,当列车驶离车站后,强忍着的眼泪才如泉水般涌了出来,所有人的眼睛都被泪水模糊了……列车向前行驶着,随着窗外不断消失的景色,大家的心情才逐渐地平静下来……
三,征途(上)
西去的列车在疾驰,在乘坐108人的车厢里,就只有我们60余人,和其它车厢人多拥挤的情况相比,显得宽松了许多。大家渐渐忘掉刚才离别时的悲伤,开始三个一群、五人一伙的在一起聊天、说事。列车过了北京,路过官厅水库,水库可大了,一眼望不到边,水天相连,景色特别美。列车轰呜着向着前方奔驰,突然车厢里变黑了,大家不知所措,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时,车厢又明亮了起来,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是火车在钻山洞的隧道,这一天大约钻过60多个山洞。山洞外是山峦起伏,绿树连天的高山,有青石山、黄土山,还有红土山,山上有草有树,一片葱绿,对于我们这些在平原城市长大,从没见过高山、草原、戈壁和沙漠的初出家门、校门的年轻人,有着太多的吸引力和激动。傍晚,该吃晚饭了,列车乘务员给我们发的是全麦面长方型的面包,大多数人都没吃,吃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糕点和小吃。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的黑下来,同学们也累了、困了,有的同学东倒西歪的睡着了,有的趴在小桌子上睡了,有些同学干脆躺在一条长椅上,还有胆子大的上了行李架上睡,我们不知不觉、稀里糊涂的度过了离开家乡和亲人的第一个夜晚……
天亮了,太阳渐渐的升起来了,大家都醒了,到哪了,到哪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打问着,一个同学看窗外是一片绿色的草原,就说: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了。
5日上午列车到集宁市,这里的天气非常冷,虽说已是五月份,这里的田野里还冻着冰,我们冷得把大棉袄穿上了。中午11点45分列车到达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站,列车又继续向前行驶,渐渐的看到小片戈壁滩和一片片的沼泽地,远处是与天相连的阴山山脉,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下午3点多钟到包头站,7点钟到乌拉特前旗站,列车上有三分之二的知青都在这里下车。到五原站天黑了,这些同学下车后,列车上就只剩下我们这节车厢的60余人,列车继续前进,晚上9点30分,列车在临河站停下,我们也开始搬运行李、下车。
四,征途(下)
我们以为到达目的地,问同行接我们来的额旗同志,才得知:从天津到额济纳旗,火车只能走到临河,临河到额旗不通火车,是公路,还要乘坐两天半的汽车才能到达额济纳旗。我们把行李卸完,已经是深夜,我们当晚住在临河县接待站。接我们来的知青工作组同志考虑到昨天晚上下车太晚,6日在杭锦后旗休整一天,然后出发去额旗。
5月7日吃过早饭,接送我们的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开过来,男生一辆车,女生一辆车,车厢后部放行李,车厢前部是我们坐的地方。汽车开动了,有的同学新奇地站着看风景,新的一天开始,我们从巴彦淖尔盟的杭锦后旗向着额济纳旗驶去,道路两侧是白杨树,走着,走着,看到远处有一座山,到山脚下后,汽车慢慢地在陡坡道路上盘旋,慢慢的到达山顶,我们从山顶往下望,眼前有些眩晕,看到我们所上来的路是之字形的,弯弯曲曲的,那么高,那么陡,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下山后,道路两侧的树木越来越少了,后来连一棵树都没有,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柏油路也变成沙石的搓板路,全是坑,车速一慢,车身就颠簸颤抖;车速提高后,汽车就平稳了。由于颠簸原因,后部放的行李全都挤到前面,我们索性都坐在行李上。前边的路,越走越荒凉,没有绿色,只有骆驼刺和岌岌草,看到的是浩瀚沙漠和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汽车飞驰着,车轮扬起的风沙,打在我们的脸上特别疼,太阳强烈的紫外线照得我们的脸火辣辣的,车上没有蓬布,我们只好把衣服脱下来蒙在头上遮阳挡砂,大家互相看着,彼此都是灰头灰脸的,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一个个像是从土里钻出来泥猴子。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天地相连,景色既荒凉又壮观。下午6点30分我们到了巴彦毛道,结束第一天的行程,在旅店住一夜。
5月8日早7点,我们乘坐大卡车在戈壁滩的搓板路上飞奔,偶然还能看到一些奔跑着的野驴、黄羊还有大头羊,仍旧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车上的人继续吸吮着呼啸的风,沙子和浮尘刮满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头发变成土灰色。傍晚时分,我们来到雅干边防站的招待所,下车休息,清洗布满灰尘的脸,食堂为我们煮了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望着馋人的羊肉,一股股的膻气味却让好多人吃不下,尤其是女生们。又苦又咸又涩的开水,很难喝,只好皱着眉头往下咽。饭后,几个胆大的同学跑到解放军的骆驼圈前看,找解放军要求骑骆驼,解放军非常热情,挑了几峰老实的骆驼让大家骑,骆驼个子高,腿长,只有骆驼卧下身后,人才能够骑上去。天渐渐黑下来,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的回旅店休息。
5月9日6点30分,我们的大卡车朝着目的地的方向前进,四个小时后,远远看到有一大片胡杨林,在两天的行程里没有见到任何绿色,突然看到这些绿色植物,就好象在干涸的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窝清泉一样,心情一下子好起来。大家就像打饱了气的皮球,立刻来了精神,纷纷站起来,有说有笑的向前瞭望着,知青工作组的同志告诉我们:额济纳旗已经离我们不远,快到家了。
五,到家了
从八道桥往前走了不长的时间,又经过了几片胡杨林后,我们来到巴彦桃来农场(当时叫:四一农场)大门前,这时,农场的老职工和第一批天津知青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在道路的两侧欢迎我们,道路两旁悬挂着:“热烈欢迎天津知识青年到边疆插队落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扎跟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大幅标语,锣鼓喧天,场面十分热烈感人,人群中不断传来:“热烈欢迎,热烈欢迎”的欢呼声,我们乘坐的大卡车在农场门前停下来,互致问候后,继续向旗府所在地一达来呼布镇驶去。从农场到旗上有四十多里路,这段公路的两侧全是茂密的红柳树和胡杨林,红柳树结出粉红色的花朵,十分好看,远处的胡杨林里有羊群和蒙古包。我们来到额济纳旗的一道桥,过了这座桥就是旗上,公路两侧又站满了解放军、贫下中农(牧)和欢迎的人群,人们敲锣打鼓,迎接我们这些远方亲人的到来。街道两旁悬挂着:欢迎天津知识青年的大幅标语,我们在欢迎人群的簇拥下来到旗中学。
中学领导非常关心我们,腾出教室让我们住,中学生帮我们搬运行李,为我们端来一盆盆热水,让我们洗脸、吃饭,照顾的非常周到。我们历时六天,行程数千里,今天终于到家了。
知青工作组给我们办学习班,5天学习班结束后,我们56人乘大卡车来到了苏古淖尔公社富泉队。
到富泉队后,和我们同来的孙宝奎同学,因病不适应这里气候环境,随校革委会副主任宋瑞福老师返回天津。
从1969年5月份开始,我们55名同学,在富泉队进行劳动、学习、生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锻炼提高自己,开始了新农民的劳动生活。我们55人分成五个劳动小组,参加脱土坯,盖房子,修大坝,割麦子、打场等各种劳动。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盖起新房子,望着一排排的新房子,看着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内心十分激动,感慨万千,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终于可以自食其力,成为新一代的农民。
富泉队五个月的劳动锻炼,使我们在思想上、劳动上和生活上得到锻炼,贫下中农的言传身教,是我们的老师和学习榜样,我们掌握了劳动技能,适应了艰苦的生活,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富泉队是一座大熔炉,我们在这里锻炼、成长,为我们以后分到其他生产队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额济纳,在生产队得到的教育和锻炼,使我们受益终生,永远都不会忘记。
我们在富泉队劳动五个月后,旗上又把我们55名知青分配到各个公社的生产队去。接到通知后,这些公社和生产队开着拖拉机,赶着骆驼车来到富泉队,迎接天津知青到各个生产队去。有的生产队因为分配给的知青名额少,和主管部门进行交涉,软磨硬泡,想多要几名知青到他们生产队。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和争抢知青的情景,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55个知青被分配到以下五个公社(镇)的各个生产队。
(一)温图高勒公社14人;
1,永红队8人:刘文英、谢玲、张玲、张芳、姚建国、刘龙、陈忻、吕建伟。
2,向阳队6人:李莉莉、王秀冬、孙秋霞、律纪东、蔡文发、常伟。
(二)赛汗桃来公社13人;
1,前卫队7人:张春华、张宝兰、刘宴平、李福林、李福安、李春生、何占龙。
2,红星队6人:杨洪春、史文华、徐志军、季志东、班滨生、史振友。
(三)苏古淖尔公社9人;
1,富泉队8人:陈文兰、高锦秀
、郑翠荣、张培兰、葛树利、柳振东、李树森、姚文义。
2,红旗队1人:付彦朝。
(四)东方红公社18人;
1,反修队5人:陈小居、张建华、郭永生、高志成、刘华。
2,东方红队7人:李桂香、翟善珠、任桂英、刘厚茹、张凤刚、冯春生、刘厚福。
3,曙光队4人: 段兰芬、张建平、郭卫、苗建国。
4,红光队2人:白新国、闫富贵。
(五)达来呼布镇1人:孙淑敏。
这样一来,全旗每一个公社和生产队都有天津知识青年,天津知青遍布额济纳的每一个角落。
六,后记
今天,额济纳旗快速腾飞,不但修建铁路、高速公路和飞机场,还建立了策克国门口岸,当我们乘坐着“额济纳”号列车往返在额济纳和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之间时,当我们悠闲的躺在列车卧铺上,玩着微信、游戏,打着电话,聊着天,列车正风驰电掣般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上疾驰时,47年前我们乘坐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在沙漠戈壁上颠簸摇晃,同学们紧紧抓住卡车槽帮,被风沙刮得灰头灰脸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一),第二批天津知青近况
第二批天津知青,从1969年5月到今天已经走过47年的人生历程,我们从不喑世事,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到今天的步入老年。
回想往事,随着七十年代末期席卷全国的知青大返城浪潮,第二批天津知青的工作、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有35人调回天津,5人调到河北省等地,6人在甘肃省酒泉、兰州。
2,仍然有9人继续留守在第二故乡额济纳旗和阿拉善盟,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坚守着第二故乡的这片家园。他们是:张培兰、陈小居、刘华、张宝兰、律纪东、郭永生、李春生、姚文义、冯春生。
3,有5位同学因为疾病原因已经离世:
(1.郭永生(2008年)、李春生(2010年)在天津去世;
(2.姚文义(2014年)、冯春生(2015年)在额济纳旗去世,姚文义、冯春生二人永远长眠在第二故乡额济纳的土地上。
(3.返津工作的张凤刚(2012年)在天津去世。
4,知青55人中有20人结成知青夫妇,有3人和第一批天津知青结成伉俪,这些知青伉俪占二批知青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在回津和居住外地的天津知青中,有不少是额济纳来的媳妇和女婿,他(她)们随着自己的先生或夫人离开家乡,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天津知青和额济纳永远心连心
第一批、第二批天津知青返回天津后,在第一批知青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成立了“天津赴额济纳旗知青组委会”,统一组织、领导一、二批知青的联谊、交流工作。下设以原“连队”和“生产队”为建制的联系小组,便于联络、召集知青开展活动。在知青组委会的组织下,天津知青举办了:“20、25、30、35、40、45周年”的支边插队纪念活动,每次都有外地知青同学返津参加,每次聚会活动结束后,都制作光碟,留作纪念,并寄给在外地不能参加的知青同学,共同分享这欢乐时刻。在天津知青“30、40、45周年”纪念活动时,额济纳旗委、政府派出代表团到津祝贺会议召开,共同回忆、肯定天津知青在额济纳旗做出的贡献。天津知青也派团参加额济纳旗举办的“土尔扈特部回归三百周年”、“那达慕大会”等纪念活动,关心、关注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设。每年春节的初六是一二批天津知青固定的春节团拜会,大家欢聚一堂,畅谈额济纳和天津知青深厚的情谊。知青组委会在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两册《居延情》纪念册,把在额济纳生活、战斗过的历史镜头的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从2013年起,天津知青运用:QQ、微信等现代化工具,组建:“支边额济纳天津知青QQ群”、“额旗知青站微信群”、“津门与大漠微信群”、“额济纳二批知青微信群”等联络平台,这些微信群里既有天津知青还有额旗工作、退休的老朋友和原来在额旗工作过的老同志、老战友,大家集聚在这个平台,虽然分居各地,相距千里,但仿佛近在咫尺,同居一处,畅叙友情,抚今追昔,进一步增进与第二故乡的联系、沟通和友谊。许多当年在额旗担任过教师的知青参加了额旗的:“教师微信群”、“师生微信群”,互相联系,沟通交流。二批知青与当年队上的蒙汉社员共同建立“生产队微信群”。每年都有天津知青:或三五同学结伴,或携老伴、儿子孙辈、亲人、朋友一同回到第二故乡看望、旅游,关心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看望老战友,继续延续着天津知青和额济纳的深厚友谊。天津知青虽然离开了额济纳,但在内心深处仍蕴藏着对额济纳的浓厚挚爱,随着年龄增长,这份感情越深厚,思念越浓,牵挂越重……天津知青热爱额济纳,牵挂着额济纳的发展变化,祝福第二故乡人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更安康。
额济纳是天津知青第一个人生驿站,是天津知青的第二故乡,天津知青从这里学习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天津知青从额济纳起步,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航行………
2016 年 9 月 1 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