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谈】是什么“毁”了当今的孩子们

【杂谈】是什么“毁”了当今的孩子们

作者: 不是笑笑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21:27 被阅读0次

    其实想到这个话题并不是因为最近的某一件事,而是一直以来就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一直没写,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能还是有些片面。但是最近看的一些文章又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常提到“希望”这个词,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鼓励,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关于“有什么就有希望”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对于现在这个整体和平的年代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是“有孩子就有希望”。代入这个情境中,就不难理解为人父母面对如今这个时代的担忧了。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被网游毁掉的孩子》,作者是浙江的一个家长,他说,儿子沉迷网游,荒废学业,高考失利,自己努力了10年才帮儿子从网游中走出。

    在这位家长看来——当然应该也是大多数家长的观点——是游戏害了如今的孩子们,是游戏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前途。

    当然,我估计有很多人即使不是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认为这是一个方面。

    我不否认,我也去咨询过一些游戏策划,可以这样说,商业化的游戏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而去开发的,而且他们在如何让玩家沉迷上下的功夫,绝对比家长想的如何让孩子不沉迷的功夫多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在大数据的协助下,游戏商比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习惯,喜好。

    这才是作为家长应该引起重视的,而不是像看贼一样看着孩子是不是在玩游戏。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网友总结的很有趣的三大定律:

    上一代人是古板守旧的,这一代人是开明博学的,下一代人是幼稚无聊的。

    简单来说,每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眼里都是垮掉的一代。就比如说80后是颓废堕落的一代,90后是自私叛逆的一代,00后是脑残幼稚的一代。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似乎总能听到“现在的年轻人啊~”这样的叹息。

    有些人似乎总是很善于发现时代存在的弊病,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去指责别人。

    退一步想,就算没有网络游戏,相必这些人也可以以同样的语气写出《被小说毁掉的孩子》、《被追剧毁掉的孩子》、《被早恋毁掉的孩子》、《被踢球毁掉的孩子》……

    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潜台词:如果没有XXX,那我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走上人生巅峰。暗含着的意思是:你看我这么完美的家庭教育,就输给了游戏。

    写到这里时突然有种感觉,说这种话的人的心态估计和那些一直在买彩票想一夜暴富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老子差一点就能成功了!

    我其实很好奇,谁给这些人的自信?

    作为一个出生在90后的尾巴的男生,我虽然不是第一批接触游戏那些孩子,但也算是随着游戏成长的一批人了。

    我记得很清楚,我第一次玩电子游戏,并不是在电脑上或是街机,而是那种插卡的游戏机,带手柄的那种,之后才逐渐接触了电脑,手机等等。

    比我还要大4、5岁的那些人,他们可以说是见证并经历了电子游戏从无到有的整个发展过程。电子游戏在当时想象力远远没有枯竭的孩子们看来,就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就好比第一次走进漆黑的电影院一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当时还远远没有可使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经济依托,只是游戏本身存在罢了。而这种艺术形式传播的媒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机。

    2000年时,我还小,但我现在知道了,当时有过一篇来自光明日报的《电子海洛因》的文章,带来了文化部对游戏机的一纸封杀。也正是因此,在中国,这个媒介的普及,比西方晚了十几年。

    而这十几年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中国突然要面对以网络和电脑为依托的新时代时,就像是当年鸦片战争时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坚船利炮一般:

    上一代缺乏认识并充满恐惧,下一代疯狂滥用且不计后果。

    更何况,这种新颖远比琴棋书画的门槛低多了,更重要的是,它近乎完美地交互性满足了当代的时代焦虑——孤独。因此,电子游戏开始了它的野蛮生长。

    也正是这种代际间的不理解和恐惧感,让家长和老师认为只要没有游戏,天下就会太平。

    于是,他们对游戏二字畏之如虎,看孩子如同看贼一样,严令禁止一切游戏有关的东西出现在他们孩子的眼前,或者说,他们的眼前。

    于是,他们眼前看不到玩游戏的孩子了。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不玩游戏了。游戏的地点转移到了网吧,游戏厅,孩子们可能并不是为了和家长作对,他们只是自以为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

    如此的恶性循环,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主演换了又换,从网吧、游戏厅变成了平板、手机。当每次有人打着正义的幌子要举报要谴责时,他们都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这样的偏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几乎从没有人发现每次都在场的幕后玩家——“被逼疯的家长”。

    就这样,电子游戏成了最好的替罪羊和对于某些极端行为的最好解释——“电子游戏就是海洛因,我也没办法啊!”

    是真的没办法吗?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能登上热搜的“办法”:

    夺过他的平板,砸了他的手机,锁了他的电脑,打开他的连自己都看不懂的作业,简单粗暴一句话:“学习!”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好,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样,现在只记得自己当时沉迷武侠小说的“悔不当初”的时光。

    的确,他们没有这样的对“游戏”的记忆了,因为家长的粗暴介入,再想起游戏时,他们只会感叹当时玩的多开心和自己多幼稚,而家长冷漠粗暴的行为,将是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回忆。

    这就是“办法”?然后剩下的,就是学校的锅?就是社会的锅?就是游戏的锅?

    ……

    洪水宜疏不宜堵,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道理,现在不适用了吗?

    ……

    我真的希望,为人家长,能冷静一下,暂时放下偏见,想想自己是否还记得孩子上一次笑是因为什么,自己是否还记得孩子的同桌是谁。

    冷静下来之后,再想一想,自己之前的愤怒,到底是因为游戏,还是和自己赌气——气自己的魅力已经不如这个未知的对手。

    愤怒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招致更多的问题。

    小小的游戏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才会,不是吗?如果自认为父母无法比游戏更影响自己孩子未来的,那你们可能还没有做好当一个合格的家长的准备。

    既然如此,那最该背锅的,不是社会,不是学校,不是游戏,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人类的天性是好奇,那就注定会“沉迷”于一些东西。这种沉迷也许会让人像爱迪生沉迷发明一样登上人生巅峰,也可能会让人像吸毒一样堕入地狱,而决定该让孩子沉迷什么的两盏明灯,一个叫父亲,一个叫母亲。

    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防沉迷,不是《成长守护平台》,也不是《健康游戏公告》,而是理解,陪伴,沟通,包容。

    ……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高中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对梁王说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是什么“毁”了当今的孩子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ll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