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提了这样的问题:练型有什么用,感觉好像练了没啥提高啊,没有人做那么标准的猫足、手刀之类的来打人的。——这个类问题我相信大部分练习者都有考虑过,然而练武还真是挺经验性的东西,人和人的想法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自己在练型中没收获什么,不如不练或者不花心思练,这个想法无可厚非。不过,这里就只想从支持练型的角度谈谈练型的作用。
1、练空手如学外语,词汇是基本、交流如组手,而型则是范文和经典。照搬范文跟人说话就像机器人一样别扭,照搬型一样不能应用于实际。但分析并背诵范文,能方便快速入门,能提高语感、提升语言规范性、进而体会到语言之美、说话写文章时就能体现出这种沉淀。练型也一样,方便地培养身体感觉、进而提高打斗的协调性、积淀智慧、磨练出武者的气度等等。这种气质仪态、技术的圆熟、精神之类的东西是挺玄乎,但又的确能体会到,我能找到针对这方面练习的最佳方法貌似也就只有型了。有人说用型来练心练意,指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2、型并不只是步骤分明的操作手册,它还包括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型,思路可以套用万物,操作手册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比方说和人意见不合,有的人选择吵架,有的人选择冷战,有的则是静下心来把话说开,有的更是组合起来先吵架再冷静再谈,这些都是处理问题的思路。而诸如“他说这句话我就这么回“,这种则是操作手册,类似galgame的攻略。型里探究的攻防关系、空间运用、重心配合、手足的协调等等,和遇到这个拳腿我这么格挡反击相比,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所以不要只看到它操作手册(术)的一面,更要试着去看它在应对各种情况时所体现出的解决思路(道)。
3、型可以看作是一本书。然而因为传承久远、文化差异,成了晦涩难懂的古书。然而关键在于理解书里的智慧,而不是鹦鹉学舌飙几句古文装逼。通常想要理解难懂的书,一靠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二靠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然而明师难求,现今的人们也少有那份毅力和“傻劲”,更有高效的现代搏击体系冲击着,所以人们花在钻研型上的功夫在不断减少。我想冲绳方面搞了个空手道日100型挑战,大概也是为了让大家能试试看读书百遍吧,说不准就有人悟到点什么呢。
型的练习包含一系列的配套功法、对练和组手,就像我们读书时会做课堂笔记、写注解,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是需要去分析思考的,而且难免有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也很必要。读书练型道理相通,但现在很多人练型就像考前突击背书一样,考完就全忘了,有好老师在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更别说能学到点什么了。然后怎么办?读那么多书并没有什么用、练那么多型并没有什么用,多么的如出一辙。
4、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我们常练的对打赋予我们正面跟人较量的能力和底气,而型里收录的有很多是能直接结束战斗的奇招险招。要有正面顶住的能力,再去探求出妙招短时间结束战斗,就好像打仗时,正面集团军顶住对方的攻势,又派奇兵直插对方指挥中枢来快速结束战斗一样。町田龙太的例子已经用烂了,但我还是想说,他接受现代搏击练习,在擂台上有跟人拼拳脚不吃亏的能力,但漂亮的技术性击倒几乎都是典型的空手道型分解,这就是正奇相辅的体现。完全靠正面对抗,很可能就打个不分上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完全靠奇兵,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型和组手是互相辅助着练的,都是为战胜对手服务的,只是角度不一样。
一些人看到空手道就只想到比赛和规则,这样就可以通过训练到比赛、比赛到训练的循环来不断提高水平。功力提高当然是好事,不过有些人在无法战胜对手时,都只是把原因归在自己练得不够狠不够苦上,然后埋头傻练,其实可以在刻苦训练之余想一下有什么巧点的办法来避免消耗战的。所以型的练习是可以给人多一点思维空间,帮助人用脑子的,况且武术不止是竞技,处理真实事物不一定光功力深就够的,还得靠智慧。
5、型是技术储备库,是好几代人添砖加瓦传下来的,里面包含的东西是集体智慧的聚合。普通人的能力不足以驾驭所有的技术,因此很多技术是练过但用不出来,只能是作为储备来用。不过有个技术储备库,就好像有座图书馆或者资料库一样,你有藏书,遇到某一问题时也许就能在里面找到解决方法,能够帮助自己突破瓶颈。这个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讲究效率的今天,这种慢慢积淀显然太费时间了,但要是哪天灵感迸发,练出了属于自己的得意技,这份付出又仿佛值得了。
6、型也好像是传家宝库一样。正如之前说的那样,里面存着的技术我辈可能只能熟练掌握到其中一小部分,其他的只能是认得却用不出,但这不代表我们下一辈就不能掌握,所以要把型练好了传下去,也许会给后来者留下什么启迪。这个概念跟我们现在办档案馆、藏书馆、时间胶囊、种子库之类是相近的,都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留下遗产。不过这个理念是需要思想觉悟的,觉得型对自己没用、自己不想传承什么,这也很正常,没必要苛责。不过,我觉得要够得上“空手家”的称号,传承这个技术库也是很重要的。
7、组手如做题,型则是各类公式的积累和例题集。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会不会有公式想不起来只能死算,花时间费脑子憋得不行的情况?熟练掌握公式和例题,考试时自然能的心应手些。不过考试是有范围的,如果一种考试持续时间够久、范围够明确,出现靠题海战术刷题考出好成绩的人也很正常,有的人甚至看到题目前几个字就想到了答案,看上去比用公式推算的人要高效的多,所以会给人一种感觉:花心思研究公式的推算(研究型),不如好好刷题(埋头苦练)。我们切实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要比考试复杂得多,光靠刷题拿高分,是否真的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这个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也争论了多年,我们空手练习者也可以思考一下。
型里面还有应对抓头发、背后搂抱等情况的技巧和原则,这些就像一些考试范围外的东西一样,虽然考试可能用不到,但如果平时有练习到,讲不定真实世界里还真可能派上用场。拳贵精不贵多,但视野广点也不会有什么坏处。
8、你是学音乐的呀,唱个歌我听听?你是练瑜伽的呀,倒立个我看看吧?你是练空手的呀,打我一顿试试?好像哪里怪怪的。有东西,难免要向外人展露一下,练武术的人,如果一定要演示给别人看,型演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不伤人又能展示自己手脚的协调和身体的发力。型本身的动作有一些是有所修饰的,在符合原理的前提下,还考虑到些美观的因素。实际使用的动作更小且紧凑,型却会做得舒展,除去“练大用小”的练功需要外,一些动作也确实是做大了好看。练型可以给你一个展示暴力美学的方式,和平又有氛围,何乐而不为?
9、基督教流传,基于《圣经》。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的流传。空手道的传承和传播,总要依靠点什么,这个主心骨就是型了。如果空手道是没有型的话会怎样呢?道场觉得散打快摔好用,聘个散打的人穿道服做教练,或者又觉得泰拳蛮好用的,聘个泰拳手穿道服教课,虽然说擂台技巧上有可能会通过融合借鉴而进步,但各流派空手道作为独立武术存在的根基没有了,最终会不会就变成了东拼西凑的不入流武术呢?人们发现还不如直接去泰拳散打踢拳了,空手道会不会也就这样消解呢?所以现在各道场就算不重视型,至少考试时也会考一下,这应该算是底线了,否则也就没有什么立场自称空手道了吧。就算假设型对于格斗技术完全没有帮助,出于合群抱团的角度来看,型也是必要的,毕竟自古练拳的人也都有社交需求,认证个师承什么的看型最直观了。冲绳那边倡导的100型活动,也给了大家一个社交串联的机会,要是不会打型自然就参加不了这个活动了。要说现在竞技规则越发完善研究也越发透彻,打起来越来越相似,真要区分派别找个归属,靠型还是很便利的。只不过光为社交来练型,就像为了混圈子而伪装某种人格,换圈子时也可能方便地割舍,仿佛真的不曾有练过一样。
所以型要好好练,至少像样地打出来,这样就算组手很烂,最多是说你不能打、学得差,但应该不会有人说你练的不是空手道。
10、学什么吉他,考试能加分吗?不做白领跑去种菜卖农副产品了,真是不务正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别人看来没有意义,但就是做起来自己舒心、有收获。对于型的态度也是类似的,就喜欢打型时虎虎生风的动作,就喜欢把漂亮的动作展示给大家看,别人说这是花拳绣腿又怎样呢,自己觉得爽就好。和平年代,不少人练武术的目的可能不在打,而在寻求健康和快乐,和跳舞之类的体术差别并不大。所以说练型的目的,也可能只是单纯地让自己开心而已,管别人那么多做什么呢,没那么复杂的。
空手道是个容量很大的文化现象,大家在其中各取所需,有人从型中悟到了技术,也有人觉得可以从型里和先人对话,有人热衷于追求更能打,有人想要知道得更多故事趣闻,我认为只要能从型中获得某些诉求的满足,这型练得就有意义。而人人都因着自己的理由去练型,型就被传承下来了。如果有朋友对练型有迷茫,不妨去看看更高段位的那些老先生们是怎样练的,他们又是为什么练了一辈子,也许能有所借鉴和感悟。
当然,我也有见过宣扬型无用的教练员,顺带挖苦一下重视型的人和组织。我感觉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太狭隘了,满眼只看到竞技对打。
.
.
.
其实吧!最起码能打一套装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