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尧
但做好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感慨联想和反思。
曾经的我,在十岁时,因一个回头,空身忘我,恍如隔世,从此思考人生大事。大学时,因读到百丈禅师的一句“一切言语,山河大地,一样转归自己”,狂喜三天,得悟《楞严经一语》
“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换句话说就是“世界在你心中”。用本书的话说,整个宇宙都是你创造的游戏场。
如此一悟,也不难明白为何释迦牟尼佛出生时会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也不难明白何为《圣经》开头会说:“起初,祂(神)创造了天地。”
佛经和禅宗里不乏对我们真实身份的详细描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六祖坛经》: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马祖道一禅师: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似乎,早在数千年前,人类意识的巅峰就被释迦牟尼佛、老庄、孔孟、苏格拉底、耶稣基督、查拉图斯特拉等历史上的圣哲到达过,他们留下来的言行录就成了永恒的经典,成为指引人们达到同样精神境界的线索。在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用所谓的科学再次证实了他们共同的发现。
如果我们本来的身份是无穷的力量、无限的智慧和丰盛,是如此不可思议,那我们何以会被束缚在“人”的这个躯壳或身份里呢?
近代在西方世界传得很盛的一部经典《奇迹课程》说:“本来你在圆满一体的境界里,突然升起一念假如,假如,假如我不活在圆满一体的境界里,那会怎样?’这一念起,顿时创造了三千大千世界。”
美国本土的一位觉者莱斯特·莱文森曾说:作为拥有无限幸福的无限存有,我们在寻求这样一种快乐:“我是一个个体,独立于其他之外。”为了成就此念,我们创造了身体和物质世界。此生的地球之旅就是让我们学会或忆起我们全然的自性,全然的自由和毫无限制。
近代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曾说:把自己当作一个全球看,是天理,没有人我的分别,看天下为一体,就是天良。我就是全球,全球就是我,那有多么大呐!心里要常存着天下,和天为一体,行一事是代天行,说一句话是代天言,这样心性自然发展了。
《开启的世界》的作者阿勋提问到: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佛想直接体验自己不是佛,而是一个凡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隐藏在这个世界里的,指向真相的线索。可是如果在第一阶段,我怎么找得到?即使找到了,我读得懂吗?
似乎这一切的反思之后,又应了一句古老经典中说的话:“整
个宇宙都在等待你的解脱,因为那也是祂的解脱。”
整个宇宙就是大我,那么,就是大我在等待身为“人”的这个我的解脱。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觉醒于我们的大我,还是局限在重重束缚的人我。
既然如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零极限》里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时刻都能回归于爱。
为了实现它,一个人需要知道,他对自己所造就的生命道路负有百分百的责任。
他必须了解到,是他的想法创造了他生命中的每个当下。困扰并非来自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情景,而是来自对这一切的思虑。他必须意识到,根本就没有“外在”这回事。
现在,你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根本没有“外在”这回事,因为世界在你心中,因为整个宇宙都是你创造的游戏场。
在这方面,拜伦·凯蒂提供的“功课( The Work,或称一念之
转)”这个工具,给许多人带来了消除纠结念头的福音。许多人在
使用“功课”后,发现了事实的真相,从多年的痛苦和纠结中获得
了解脱和自由。
非常巧合的是,拜伦·凯蒂的“功课”的第一个问
题是“这是真的吗?”
本书作者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发生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全息图,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
由莱斯特·莱文森创立并传播的释放法( the Sedona Method,
或称塞多纳术),也是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你带入情绪的中心,并
从中收回力量,获得更多的自由。这和本书从彩蛋中收回力量的
“流程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禅宗里,有“悟后起修”的说法,其实说的也就是本书所谓
的人性游戏第二阶段的内容。
先悟到“本心、自性”,然后把各种烦恼习气、贪嗔痴等习性——转化掉,通过什么转化呢?“无执或放下”。
换句话说就是本书所谓的“不评判”,不把全息图和幻象当真。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留下了达摩禅法的心髓:“二入四行”。
其理入,是要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定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认清所有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全息图,是幻象(即舍妄),认识到真相你值得过的生活是,所有发生的一切,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能量场中的模式,被灌注能量后显化在全息图里而来的(即归真)。
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及所有人(即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你需要承诺、耐心、自律和勇气进行第二阶段的功课,跨越“彻底解脱点”,放下你的怀疑和试图想证明的种种想法(即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你不需要再定计划,设定目标达成结果(即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跟随你受到的启发,每一分每一秒地过生活,活在响应模式中(即活在当下,念起即行,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当你遇到任何让自己有不适感觉的人、事、物,不再把那些当真,不纠结在全息幻象里,它们都是大我在过去放置在能量场中的模式所引发的结果,此时只要运用流程工具收回力量即可(即抱怨行: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不再设定目标,不再打小算盘,不再刻意达成特定的目标,除非你受到的鼓舞和启发让你这么做。每一分每一秒地过生活,活在响应模式里,做那些自己受鼓舞和启发而做的事(即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不再为满足无穷的欲望,获得安全感
等限制性的需求而做事或生活,而是纯粹为了乐趣,为了刺激和挑
战才去做那些让你受鼓舞和启发的事(即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
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把注意力从创造物(大千世界纷纭众
相),转移到创造者(大我,圆满的自性等)和创造过程(念起即
行)上(即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
似乎这样看,当你走上人性游戏第二阶段的旅程,也同样是踏
上了行禅的旅程。只不过,你可以换一种心情过生活,你是在玩游
戏!也许到此刻你还不情愿这么看。
最后,谈谈我是怎么创造出这本书的。当然,你也知道,我通
过一个叫罗伯特·沙因费尔德的家伙写了这本书,然后一路传播,
最后通过几个人,让他们告诉我要我翻译它(其实是让我能仔细
地、好好地读它),于是我就翻译了。
于是现在你也能看到了,你通过罗伯特·沙因费尔德写了这本书,通过我翻译了这本书,通过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然后又通过网络或书店等方式知道了这本书,于是你拿起来读,爱不释手。
或许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像孙悟空那样,在如来佛掌(游
戏场)上跳来跳去,最后在其中一根天柱旁边撒了一泡尿,然后写
上:“某某到此一游。”
胡尧
2011年2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