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写《红楼梦》闹学堂这一段,提到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在同一个时间到同一所学堂里去上课,每个孩子所拿的教材都不一样,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学堂里的先生会根据孩子读书的快慢来安排孩子的学习进度。
为什么要这样来教学呢?
我们来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求同样年龄的一群孩子到田里除草,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除草的进度都不一样。在相同的时间里,有的孩子会除掉5平方米草。有的孩一下子就能除掉15平方米草。我们不能要求能力弱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去除掉15平方米草,这样做不禁会让孩子我学习方面停滞不前,更会给孩子造成“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假象,让孩子心理受到创伤。。
这个工作的结果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所决定的。既然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我们也无法要求过有的孩子都是强攻劲弩,无坚不摧。
所以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在一节课上给一些学生两三道甚至四道题,而给另一些学生仅仅一道题。一个学生的题较复杂,而另一个学生的题则较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