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入的两种中草药,因随处可见,拍摄于路边。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17748/560f678c6381734c.jpg)
科属:为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
入药部位:块根。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药用价值:养阴生津。主治:阴虚肺燥,咳嗽痰黏,胃阴不足,口燥咽干,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炮制
采集加工:立夏或清明前后采挖剪下块根,洗净,晒干。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17748/9c6f3822b63b1bec.jpg)
科属:被子植物门,柳叶菜科植物,多年生草本。
药用部位:全草。
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利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高热烦渴,淋痛,水肿,咽痛,喉肿,口疮,风火牙痛,疮痈疔肿,烫火伤,跌打伤肿,毒蛇、狂犬咬伤。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调敷;或煎汤洗。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