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作者: 唐杜甫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07:31 被阅读0次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文章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文章

  • 2018-05-17

    望春门街望春树 望春树开望春花 望春花开香怡人 人在花下静望春 春去春来花开勤 人生易老难驻春 花落花开得望春 人...

  • 春 望

    望春 百花生 百鸟鸣 春望 人来往 暖阳生 春天里行走 生机无限 望 春 春 望 望 望 旺 旺 云端一梦 望 春

  • 春望

    文/静话心是 墙角黄梅花开好 桌上一个红得诱人的大苹果独自等待 自成风景一道 三番两次望而却步 躲在角落里巴望着 ...

  • 春.望

    城阙高阁览青山, 鸢南沂北雨浥尘。 千里草堤漫城郭, 谁人不知燕归来。

  • 春望

    春来了么 立在梅花的枝头 还是藏在人们脱去的 臃肿的衣裳 一排排垂柳 在东风的怀抱中婀娜顾盼 麦苗发出绿油油的光 ...

  • 望春

    —— 愿相思、化成树,两相望、长相守。 乍暖还寒时候,痴怨春风料峭,盛夏多葳蕤。晃眼秋蝉寂寥,黄花满地,...

  • 春 望

    春天总是那样的多情,每一个开端,每一个结局,每一个欢笑,每一个悲伤,每一个重逢,每一个离别,好像都定格在春...

  • 春望

    《春望》 三月青苗处处栽 吾家菲阳初长开 入骨相思知何解 夜半入怀好梦来 戊戌年二月初二 • 携小女游村 准备了...

  • 春望

    清风拂面,百花香;莺飞草长,自难忘;相濡以沫,一生伴;杯盘狼藉,各自欢!

  • 望春

    楼前遥望满园春, 东风梳柳细叶新。 未览桃红闹喜色, 已至清明热煞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tt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