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春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76085/a62f8b220f392474.jpg)
唐一代群星璀璨的诗人生态群里,王维相当特别,相当引人瞩目。
唐时,士大夫送别宴上,王维的《渭城曲》被广为传唱。千年岁月转瞬尘埃落定,长安城小巷依然能寻觅到余音袅袅的《阳关三叠》。
清晚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宝玉之口,将王维的《相思》发扬光大,演绎为肝肠寸断的《红豆曲》。
论诗名,王维不及李白、杜甫,但论文化生存意识,李杜则不及王维,时间对王维不薄,王维之幸焉。
陶今雁在《唐诗三百首详注》,《送藄母潜还乡》中说:工诗,善画、精通音乐。似不够,又披以苏轼《题蓝图烟雨图》做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位通才,文化综合素质健全。与王维同一生活时期的诗人,琴棋书画俱嘉者寥若晨星,说王维“阳春白雪”一点不过,在那个时代,不知王维有多落寞。
自此,琴棋书画被公认为文人的必修之课,以至于历朝士大夫争相效仿,连青楼女子也乐此不疲。
研究唐史、唐诗的学者无一例外都关注集诗人、书画家、音乐人一身的王维,但却对王维在辋川设计、经营的辋川二十景置若罔闻,在学富五车的煌煌巨著中无人提及 王维还是一位园林设计大师一说,这对王维不公允、对滋润一位诗人的环境——蓝田山水不公允!不公允的千年时光陪伴着王维的诗、画、音乐默默辉煌到今天。
据载,辋川、为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为王维所得。
《新唐书·王维传》记:“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岗、有旖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一听这些诗意盎然、具王维风格的地理名称,就知这些地方不是宋之问的手笔,而是王维的杰作,也只有王维做得出这一片诗情画意的景致来。
王维(701~761),二十岁中进士,三十七岁半官半隐。半隐之地就在蓝田辋川,并且在辋川生活了三十多年(擅长统计的学者资料提供)。《辋川集》就是一个最可靠的例证。
辋川别墅是王维为自已营造的生活乐园、精神的天堂。
许多 杰出的唐代诗人大抵仕途坎坷、命运乖戾。王维未能幸免。他经安史之乱,做过俘虏,并做过昙花一现的非法政权的官员。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政治有问题,历史有污点的王维仕途、命运危在旦夕。依当时法律,重则砍头、轻则流放,王维命悬一线。王缙——王维的弟弟出面斡旋,“极力挽救中免罪”。估计山西士大夫王家家底殷实,有白花花晃眼的万贯银子做底,王维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转为尚书右丞。依当时情形,王家兄弟是在以身试法,现在看来,王缙做了一件大好事,让后人在阅读传统文化时能享受到王维为我们准备的诗歌,绘画,音乐,园林盛宴。
现在,让我们请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比较一下他们谁的生活质量高,谁的生活幸福指数高,谁的文化生存意识健康。
先说李白。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你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漫不?浪漫!但李白的生活并不浪漫,你听他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散尽的金子还能乖乖的自己回来吗?什么时候回来是个未知数。如回不来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李白似乎没有考虑,是人吗可以原谅。但现实生活允许吗?用今日人们的道德观点衡量,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类“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没酒喝凉水”,“吃了今日不管明日”的二杆子。现实生活中这类人让人讨厌,让人诟病。唐人思想开放包容,李白这种放浪形骸的生活作风倒成了异数。放在今天必遭亲朋乃至社会的谴责批判。李白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但游遍华夏大好河山的李白却没稳定的一个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浪途中的李白——驿馆就是他的家,嘉陵江上千里一日还的轻舟就是他的家。李白首先是个探险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因为长时间在外游历,他的第一为妻子抑郁而死。第二位妻子又因他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劳燕分飞。。。。。貌似自由浪漫的李白在一塌糊涂的现实生活车轮无情的碾轧下,于六十二岁时病死于安徽当涂。因为嗜酒,他那优秀的遗传基因被酒精扼杀,他的儿子痴傻,一世风流的李白末路结局好生凄凉、亦好生让人难过。
每读李白诗,总觉得浪漫主义诗人华美的桂冠下、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现实生活的无限哀伤!然而世人却让一位文化生存意识淡漠,人格扭曲,一个生活失魂落魄的人戴一顶浪漫主义的桂冠,对于李白这未免过于残忍!我看李白,疑窦丛生。
再说杜甫,这位白日做梦的诗圣,比李白好不到那里去。瞧他那小样,过着寄人篱下寄生虫的生活,吃着别人的残羹剩汁,自已又放不下文人的臭架子改行谋生,看着别人碗里稠心里格外不平衡,于是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秋风掀三层茅,大雨倾盆时,他无能的喊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庀天下寒士俱欢颜”。像他这样一门心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上不去也下不来的人,谁生怜悯肯施舍他一壶美酒、给他妻儿一盆香喷喷的红烧肉、动一动恻隐之心分他十几平方米的一栋廉租房呢?没有!杜甫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现实生活着实让人心碎!他活到 五十八岁,在那个文化生态圈中,他充当着文化乞丐的角色,他无钱给孩子看病,孩子病死,他无力为妻子添置衣裳,妻子身上衣物为朋友妻赠送!让我们放下杜甫的诗,看看我们伟大的诗人的寒伧拮据的生活,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是否会把生活幸福的指标连同一捧泪水一起送给杜甫?
逾越历史,再让我们看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这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才华卓世的作家,一个过惯锦衣玉食奢靡生活的贵胄子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饥寒交迫的他凄凉的病死在北京琉璃厂外一个四面透风的破庙中......
一个一个文化巨臂悲惨的生活结局 ,能否代表文化环境的没落、暗示人类精神文化的坍塌、崩溃?抑或另有深一层人格不健全的原因?
让我们再回去,回到唐代去,去看王维。
当“衣上征尘杂酒痕”的杜甫还在为衣食住房熬煎而狼狈不堪的时候,王维在辋川拿着自已设计的图纸,指挥民工正在修建竹里馆,当李白“远行无处不销魂”的时候,王维却在竹林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说说看,哪一位文化巨人把生命需要的两重生活经营的比王维还轻松、可爱、有趣、有文化品味?没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这是一位唐代诗人从容不迫生活的的精神折射。让那些批评王维消极入世的学者敛口息声吧!自已过着人的狼狈生活,却要异化为狐狸,说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种人的言论着实让人怀疑。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位集诗人、画家、音乐人、园林设计师一身的男人心静如水时飘逸、优雅的生活!说王维会过日子、善于经营生活、懂得享受生活、有生活情趣一点不过。
我们、我们这些走出象牙之塔的学人,谁具备王维式文化生存的能力?谁有王维式的文化生存意识?
掩卷唐诗,先是深思,继而喟叹!
王维,你这诠释优雅生活的男人,你绅士般的生态环境中滋润过多少文人的憧憬?你长袖善舞的身旁究竟聚集了多少红粉佳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76085/5dc1462883c529f2.jpg)
后记
老家有句俗语:借别人的灵堂,来哭自已的心惶。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意识。
友人说:文学是贵族的事业,也是愚人的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作家都逃脱不了瘸子的命运——一方面是精神的皇帝,另一方面是物质的乞丐。
我是读者《唐诗三百首》长大的,李白,杜甫是我的老师。读他们的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但走入他们的生活却是一种折磨。
大概老天爷在你生下之后,在你选择命运时,给你两样东西,只允许你选择其中的一样。
贫穷是文人的通病,也是文人的悲哀。这是上帝的魔咒,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打开。
对于李杜,除了敬佩就是同情。但在这一篇文章中却粗口对自已的恩师,这是一个罪过。
其实,我不过借他们的灵堂来哭自已的心惶!
王维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偷了钥匙,精神物质双丰收,这有些意外,有些 让人嫉妒。
同样诗人,为什么王维能打开这一扇门,而李白杜甫不能呢?
带者疑问,也带者期望,我写下如上的文章。
如果有目的,我想应该是文化人有没有另外的路可走?可以像王维那样精神物质都健全的活着。
2009·5·24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76085/98ccd9f362f9496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