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业
BBC跟拍55年的人性大片,打了太多人的脸

BBC跟拍55年的人性大片,打了太多人的脸

作者: ad13227af2a1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09:52 被阅读411次

    假如人生可以观看,会怎么样?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准时收看他人的生活。

    明星的绯闻,每天发生的新闻,一集又一集的肥皂剧……

    我们热衷于窥探,于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诞生就不显奇怪了。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和中国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差不多。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David Apted)似乎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句话:他找到了14个七岁的孩子,并且约定每隔7年做一次回访,跟进他们的变化。

    这就是纪录片《人生七年(7UP)》

    《63 Up》中,63岁的Tony(右)、Sue(中)和Bruce(左)捧着自己7岁时的照片  

    《63 Up》今年如期而至,又一次在BBC播出。

    豆瓣打出9.6的高分。

    当初7岁的孩子们均已年入花甲,正面对人生的第63个年头。


    1

    不同的起点

    迥异的人生

    《人生七年》在63年间,一直热衷于一件事:

    通过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例子,揭露英国家庭几近于停滞的命运流动。

    John(左一)对着镜头述说自己平常的活动 /《7UP》截图

    男孩John,是典型“精英家庭”的孩子。

    7岁接受采访时,同龄人还在从玩耍中寻找快乐,他已经开始看《泰晤士报》和《观察家》。

    尽管十分年幼,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他知道自己将要上哪一所中学,甚至是哪一所大学。

    然而,普通家庭出身的男孩Paul对此一头雾水。

    他对着镜头说:“大学是什么意思?”

    Paul不明白“大学”是什么意思 / 《7UP》截图

    John如约履行了7岁时的诺言:他一路读私立学校,进入牛津,毕业后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律师。

    娶的妻子,是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

    最新的《63 Up》里,John却感叹自己有时也挺郁闷的。

    因为他的不少同学都成了部长、副部长,对比之下,自己还是差了许多。

    John的生活照片 /《49UP》截图

    但很显然,相比片中其他人,他已经算非常幸运的了。

    Lynn,Jackie和Sue是导演组挑选的来自三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彼此是好朋友。

    14岁,她们之中只有一人就读于文法学校(大约等于国内高中),剩下的两人都去了综合学校(约等于国内中专)。

    7岁时的三个女孩 /《14UP》截图

    不过这样的选择并没有让她们的人生产生太大的差别:三人的物质条件虽然有高有低,但最后仍停留在普通家庭的水平。

    21岁时的三个女孩 /《21UP》截图

    难以改变命运或许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然而John对节目表达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认可。

    John认为节目没有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 /《21UP》截图

    他觉得节目把自己得到的一切都呈现得过于理所当然。

    似乎考入威斯敏斯特,考入牛津对他都不过是举手之间的事情。

    自己挑灯夜战的时刻却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比如节假日,他同样不得不为高昂的学费打工赚钱。

    《56 Up》里,John说出一个让导演吃惊的秘密,也让观众意想不到。

    他说其实9岁时父亲就已过世,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家庭。

    他是靠奖学金上的牛津,根本不是导演预设的“富家公子哥”。

    这一点不假,他的努力和后来的成就也因此更显不易。

    可John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所谓努力的精神、拼搏的干劲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与家庭环境有关。

    富裕的家庭通常会更重视教育,更重视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

    诞生于这些家庭的孩子,也就自然有更大的概率发展出优良的品质,造成所谓“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的情况。


    2

    无法预测的7%

    才是影响人生的关键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Barabási 在《爆发》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93%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剩下的7%则不行,但恰恰是这无法预测的7%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和世界的样貌。

    Nick 是纪录片中最出乎观众意料的一个。

    在导演组的设想里,像Nick这样的农家孩子,应当是最难实现命运改变的。

    他自幼生活在一座小农场,到14岁也只去过一次伦敦,还是节目组带他去的。

    14岁和7岁的Nick /《14UP》截图

    导演问起他的兴趣时,他说喜欢物理和化学。

    显然这样的环境根本没有学习这两门学科的条件,所以Nick选择到村外念寄宿学校。

    这是故事发展至此Nick身上唯一不同的地方,但很少有观众注意到这一点。

    毕竟许多人小时候也有过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的经历,最后大多都无疾而终。

    可齿轮运转,铰链横移,这个爱好成为了Nick无法预测的7%。

    Nick在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学习物理 /《14UP》截图

    Nick考上了牛津大学。

    28岁毕业赴美国研究核聚变,在威斯康辛大学留下任教。

    Nick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任教 /《14UP》截图

    Nick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改变命运的人。

    他把这归因于自己一个奇怪的优势——农场的环境让他比谁都更接近自然。

    动物的生死、云朵的形状、还有峡谷里呼啸而过的风,都在启发着他。

    他说这是他对物理兴趣的起源,也是他最初的起点。

    实际上,Nick成功的原因并没有他说得这么玄乎。

    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智商,就这么简单。

    Nick属于世界上永远存在,也永远稀少的那部分人:无论血缘、家庭、时代带来了怎样的束缚,他们总能挣脱,叫世界另眼想看。

    倘若作为平凡的大多数,又该怎么办呢?


    3

    命运的解法

    在于对幸福的理解

    这可能需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

    如果你一辈子都实现不了财务自由,你是不是就永远没快乐了?

    大多人都会回答“当然不是”,可现实情况是“贩卖焦虑”的产品大行其道,无数的东西蜂拥到我们的眼前,因为总有人为它买单。

    的确,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可能一辈子不会赚到那么多钱的事实。

    但财富是无法与快乐和幸福画等号的。

    无数的文艺作品和真实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不是鸡汤,也不是劝人年纪轻轻就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面孔,这只是一个理解生活的角度。

    几乎所有看过《人生七年》的观众都认为Tony是其中生活得最快乐的人。

    他出生于伦敦东区,属于导演组寻找到的普通人的代表。

    拍摄《7 Up》时,他结结实实地摔在了地上,马上爬了起来,蹦蹦跳跳地往前跑去。

    7岁的Tony在玩耍 /《7UP》截图

    他开朗乐观的性格让很多人喜欢,有人甚至想把他的一生拍成电影。

    Tony很享受这种感觉。

    他说,有一次开出租车拉活儿,乘客是宇航员巴玆·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的第二个人。

    他看到一个人走过来似乎是要签名,就转头回去问:“奥尔德林先生,您能给他签个名吗?”

    结果那个人对Tony说:“我不要他的签名,我要你的。

    56岁的Tony讲述自己的经历 /《56UP》截图

    Tony回忆起这段经历,笑得就像7岁时的自己,仿佛一点也没长大。

    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庞大的野心,思考从来都很简单。

    21岁的Tony被问怎么看待工 会,他回答自己不是政治家,该把这个问题留给政治家 /《21UP》截图

    7岁时,导演问他有什么梦想,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想成为一名骑师!”

    14岁,他果然到了赛马场做助理。

    Tony上过一次场,但终因身高和技术不合格,没能成为职业骑师。

    Tony赛马的照片/《21UP》截图

    导演问他,如果未来成为不了骑师,那该怎么办?

    他回答:

    Tony的回答/《14UP》截图

    他毫不犹豫地做了一辈子“的哥”。

    50多岁时,Tony靠一辈子开出租车的收入在西班牙海边买了套房子。

    虽然由于经济问题最后还是把它卖掉了,但他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Tony在西班牙海边散步/《56UP》截图

    《35 UP》里,Tony曾说:“我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是想去做而没有做的。

    赛马,跟莱斯特·皮戈特(著名驯马师)同场竞技,我做到了;

    做演员,我在一部影片里跟斯皮尔伯格合作了两周。

    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没有人可以对我说:‘是我帮了他’。这一点,我比其他人强得多。”

    镜头后的导演近乎冰冷地驳斥道;“可事实上你一件也没做成。你没成为骑师,也没成为演员,开的酒馆最后也倒闭了。”

    Tony笑了一下,回答:“做过总比没做过强。”

    Tony的回答 /《35UP》截图


    4

    以人为镜

    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观看别人的人生,难免唏嘘不已。

    十几集纪录片,哪怕回放一遍也不到48个小时,但14个人的真切人生却难以重来。

    他们的童真、初恋、友谊、家庭、梦想、遗憾,都变成了镜头前淡然的阐述。

    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观看《人生七年》,也是此感。

    63年的成长,实在很难再用财富、能力等粗浅的标签概括片中的人物,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可爱而独特。

    我们不过是朝他们的人生丢去了匆匆一瞥,又怎敢妄下断言?

    至多不过是以人为镜,明辨得失。

    对于家人,要爱,而且要尽早,这是片中每个到了中年的人都会生发的感慨;

    对于教育,要重视,这可能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唯一无法被夺走的东西;

    而对于尚存期待的愿望,正如Tony所说,“做过总比没做过强”。

    毕竟,你永远也不能预先知道,它会不会是你那无法预测的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BC跟拍55年的人性大片,打了太多人的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vw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