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加工厂》摘四
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三方互动关系
“我不需要天才学生,但我希望他们的家长富有天分。”
这本是一句俄罗斯老话,现已为小提琴界众人所知。
它体现了家长在孩子接受第一阶段独奏教育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是孩子和老师相互沟通的纽带。
通常情况下,家长在独奏教育的前五年会陪同孩子一起上课。老师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潜质,让他尽快取得进步。这些小提琴课程构成了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关键。家长一边旁听,一边做着笔记(有时用摄像机录下整堂课的内容),以便在孩子的课余时间扮演助教角色。
此时,一个非常有趣的三角关系出现,它取代了西方文化构成家庭教育基础的亲子关系:独奏学生不仅听命于父母的权威,还有老师的指引。
独奏教师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家长遵从老师的决定和建议。因此,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家长保持好关系,以便尽可能加快乐器教育的进度。家长了解老师的要求后,将后者的谆谆教诲解释给孩子听。
家长的调教
家长在两节独奏课之间解释和完成老师的教学。他们需向孩子详细解释老师的评价和指示;同时,他们教导孩子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老师的要求(因为音乐家家长对老师想要什么十分清楚)。
孩子刚上独奏班时,家长会帮他们做好进入课堂的准备。一位母亲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对七岁大的女儿说道:“你思想一定要集中,反应迅速。你知道的,最好的小提琴家脾气都很大。还有,别像在学校里那样睡觉。请你好好表现,要和在家里一样—充满能量!这位母亲弹奏钢琴,也上过独奏班;她试图帮助女儿表现出“艺术家个性”( artistic personality )。她认为只有女儿展现足够的天分—即显示出“成为独奏家的潜质”(许多独奏教师都提到了这点),老师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那么老师和家长是怎样理解“艺术家个性”的呢?其中一些认为:有“艺术家个性”的孩子十分外向活泼,他们动作很快,“每秒在脑海里闪过100个想法”,对各种东西都感兴趣,“擅长数学和下棋”。而个性也确是老师选拔独奏学生时的一个重要的考虑方面。在美国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迪蕾每年大约出席茱莉亚学 院250场试奏会。她把每场试奏都看作与学生的第一次交谈,不光考察他们的演奏能力,还有智力、幽默和个性等关键因素”。
家长不仅需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还要维护他们的良好体格和健康身体,这亦是独奏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位小提琴手父亲告诚九岁大的儿子:“千万不要说你头疼!忘了它!当你在音乐会上表演时,一定要让观众体会到愉悦的情感。而且你的老师也不愿意与脆弱的孩子合作。独奏很累人,你必须得有一副好身板。”在这位小男孩的独奏课上,老师对抱病上课的学生说道:“一个独奏家必须很强壮。继续!忘了一切,演奏下去!”
一名独奏学生就不该生病或忙于其他杂事,他必须时刻准备着演奏小提琴,正如一位老师向其学生所说:
“如果需要,就算凌晨三点,你也必须拿出最好的水 平演奏。知道吗,文格洛夫。七岁时每天凌晨一点练琴 因为他的父母白天要在乐队表演,只能那么晚陪他练习! (乐队演出常常持续至午夜)”
家长是独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红带,他们维系着师生间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时亦是两者发展良好关系的助推者。他们肯定老师制定的教育规划,并为孩子的独奏教育做出巨大牺牲。
我发现很多独奏家庭都按照老师的意思安排孩子的生活:跟着小提琴大师上课、参加比赛、在独奏夏令营中学琴、去专门的音乐学校接受常规教育。
两节独奏课之间的(在家)练习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学琴进度。 在最初阶段,尽管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经常性、高强度地练琴,但孩子显然不愿如此。
此时,教学三方各自的抱负又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孩子坚持练下去。然而孩子和家长的努力并不会迅速收获回报。
通常情况下,小提琴学生需要苦练好几年,才能达到演奏独奏曲目的水平。
而当孩子达到超常的小提琴水平—比如在十岁之前就能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五随想曲,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随之而来,这也证实了该学生的独奏家潜质。
此时,家长再次模仿老师,力图让孩子充分体会成就感之于乐器学习的重要意义。
独奏教学最重要的三方互动之一,便是令孩子同时从独奏表演和日常练习中寻找到快乐之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