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图书馆找了一本《陪你去留学》。果然,书,非借不能读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4070/199f57b727d62850.jpg)
借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有留学的打算,只是对外国的教育比较感兴趣,想着这里肯定有中外文化的冲击与碰撞。这本书以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的角度来体验,我们能够更真实地感悟到国外的生活的特点。
这本书是2019年出版的,距离现在有几年的时间。在学习教材时,学到一个点:一旦教材编出来,它就已经过时了,因为世界是日新月异的,编出的书更是,他们所说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即便如此,这中间所提供的信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What 这本书讲了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词就是差异,文化的差异,思想或者说是看重点的差异。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个人空间和隐私:排队自动有一臂的距离,(这点好像芬兰人更加注重),他们在情感和身体上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朋友,也很少拉手或者挽胳膊;有些话题,比如年龄、收入、买东西的价格还有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等,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人场合都是不提及的。这点我觉得和国内非常不同,我们在写简历时,上面都有年龄信息,但是他们没有,特殊情况必须要知道的话,问的也是你哪一年高中毕业,来进行大概的推算。
如果需要搭顺风车,也只是把同学带到自己的家,然后请搭顺风车的同学父母来接,不会为了面子,专门去跑20分钟把同学送回去。
突出特长还是齐头并进。我们的教学中会强调总分排名(当然他们也有),有木桶理论的支撑,会希望学生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弱势,齐头并进。美国可能更突出自我的表现,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喜欢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并在你的穿衣风格等中进行展示,从小就培养孩子从各方面表现自我的意识。
国外的孩子社会参与度比较高,很小就会参与社区服务--送报纸、割草坪等赚取零花钱,这些我们现在也有,只是推广的面仍然不是很够,需要家长用心刻意地培养。通过家务赚取零花钱这点我也在做,不过它这里的更加细致,贴出来,我们可以进行参考。其中我学习到的点是规则意识:有些家务是必须要做的,这几项完成不好,那做了家务也挣不到零花钱;在做家务时,没有达到满意度或者出了差错,也是没有工钱的。还有零花钱的分配,把钱分成三组:随时可用的钱,存起来的钱,每个月父母会往里面加利息,准备捐给慈善机构的钱。这个理财的观念是非常棒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4070/81c93ca322c86c07.jpg)
关于学校教育
他们的课堂像是在和学生对话,老师会不停地问大家“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想?”来引导大家更深入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态度始终是鼓励的,如果有同学说的不完整,老师会让他再想想。课堂上很少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自己动脑想过的,就是好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孩子们没有太多答错了该怎么办的顾虑,只要用心地去表达就好。当然这个的实现一是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也跟实际情况有关。我们的大班制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太多的对话机会。不过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反观自己外出培训时,导师让同学们发言,或者是对本次的培训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问题,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表示沉默,或者说表示沉默的人占绝大多数。这应该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统一划一,现在又要我们勇敢表达,我们需要去适应,去练习。那现在我们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像我,总是那么被动。
他们的大学申请,除了成绩,也非常重视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只要你能凸显出自己在这个专业方面的竞争力,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这和我们要求的多不同,你要表现出“大”,要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坚信我们的文化优势,接纳你认为正确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