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之外加一篇,大致的说一下当下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中国的成立、进而崛起在20世纪后半段是绝对的、甚至是唯一大事件,这是由我们的人口总量决定的。当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廉价劳动力进入到全球市场,承接了从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地区转移的制造业,日韩台三个区域加起来只有二亿人口不到。
他们的制造业在中国之前已经转了一遍,到了东南亚,东南亚真正实现工业化去承接的也只有马来西亚和泰国,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有一部分石化和电子产业。这几个经济体加起来也不过一亿人口。
再看墨西哥是美国经济的附属国,基本上依赖美国。土耳其则严重依赖欧洲。
这是当时差不多同一起跑线的几个经济体。
所以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了之后,十几亿人口中的一半青壮年进入了工业和建筑业市场,实际上一下子把第三世界工业化抢走,同时,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都加深了。
这次制造业转移成为一个超级黑洞,欧美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进而全世界格局都为之发生变化。
欧美日韩台等经济体依赖于中国市场需求,芯片、装备、材料、软硬件技术、奢侈品、金融服务、教育产业等领域,资源类国家包括澳加新智利巴西阿根廷秘鲁赞比亚东南亚产油国等等,提供原材料。
自克林顿时期以来真正的全球化,三十年间实际上是围绕着中国来运行的。
这期间欧盟内的经济体日益密切,也形成了内部的经济结构最优化匹配,再进入全球化市场。
美国整合了加拿大和墨西哥,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我们看到整个第三世界,除了几个拥有能源、矿产、经济作物的国家,可以凭借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维持经济兴旺外,成区域的工业化停滞了。
这既是因为其社会制度的原因,更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过于迅猛和庞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干到了极致。
说到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倒吸一口凉气,中国人是最后一批赶上现代化的族群,如今所有的世界争端本质都可追溯到此,领头羊没有找到增量,我们又是全世界最擅长存量内卷的,于是其他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天道轮转,本就如此,不过适者生存罢了。
问题来了,在未来的几十年是怎么样的变化呢?
实际上市场是在假设:美英欧日韩台澳加等想要一个重组的全球供应链,是否有第二个足够大的工业化经济体能够与中国相提并论呢?
越南只有一亿人口,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再加上印尼的2.6亿,还不够,东南亚的合计6.6亿人口因为不是统一市场,基建互联和教育都不够,网上说的什么越南印尼新加坡取代中国制造业,绝无可能。
唯一有庞大人口的印度就呼之欲出了。
印度一直被人瞧不上,是因为印度只是在软件服务业和售后服务呼叫服务方面成为美国和英国的基地,其工业化一直被人忽略。
印度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跟中国的前三十年一样,甚至在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方面还不及中国前三十年,文盲率和妇婴死亡率偏高。他虽然继承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尼赫鲁家族和国大党却选择了苏联式的经济模式,与少数豪门大族的经济支柱混在一起。国有化和计划经济导致了印度经济增长羸弱,其大地主控制的农村地区又没有经历中国式的土地改革。
从莫迪上台以来,人民党这个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政党,凝聚了多数印度人社区,除了二亿多穆斯林社区。
莫迪借助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形成坚固的执政基础开始了经济改革,学习中国的三板斧,投资基建,统一税务机制,已经统一了GST,修改了高科技产业的劳工法,并在传统产业做一种变通,也就是劳务公司体系,以避免在工人雇佣上触犯印度规定100人以上的雇工解雇需要印度政府批准。
可以说学中国最彻底的就是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只不过印度人语言、文化、以及骨子里的随波逐流,都让观察者不太乐观。
所以印度能否形成像中国这么庞大的凝聚力,这个趋势是21世纪前半个世纪的大事件,东南亚和南亚加起来的20亿人口能否争夺中国的工业化供给。
只是目前看来,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渗透度要远超他们的整合进度。
这就导致发达国家群体彻底的抓狂,进而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所有纷争,说到底是我们勤劳朴实的人民实在太能卷了,引发了所有人透骨的寒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