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提倡读书要读经典,那么多经典的书籍,应该选哪一本读,什么时候读比较合适呢?
过去看到很多推荐的书单,我也曾经尝试读过一些书,但是这些书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只是读完而已,并没有成为我的经典。
我在等待一个读经典的契机,这个所谓的契机,就是当我所处的生活、工作的环境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内心和思想上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在到处寻求答案的状态。当我看到一部经典,发现其中的价值正好与我的特性契合、符合,能够与我遇到的问题、经历的生活体验相关,那么这个时候阅读的《道德经》才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我的《道德经》。
后来看到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他的《学习的本质》中提到:学习是来自于认知上强烈的挫败感和危机感。
我现在就在纠结职场中遇到的问题,我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呢?六月在学习方面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呢?
这个时候争和不争对于我而言就是对内心的一种焦虑和折磨,卷的时候,会发现进入其中自己不占优势,你付出的努力和你的收益之间形成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躺平呢,自己内心又不甘心。
争与内卷
争的极端情况就是内卷,所有人在一个环境下,一个赛道里同台竞技。
我作为小镇做题家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争斗,来到了北京,安家落户,在职场中继续奋斗。自己的下一代,无法继承我的智商、学习能力和学历。
那么他需要在北京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和很多优秀的孩子一起来进行竞争。好学校、好资源本身就是非常有限,学生的数量很多,大家从小就是通过考试、竞赛、拿奖、各种考核指标来进行激烈的存量竞争,每个孩子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做更多的题,上更多的课外班,然而最后的收益越来越小。实际上,这个竞争赛道,大部分孩子都是陪跑者,能够进入到前面梯队的人是少之又少。
社会中工作岗位就那么多,读书很多年,读到博士、硕士,去做一些很基础的岗位,收入并没有因为学历的增加,带来同比例增加。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所谓竞争和内卷实际上就是生态位重叠,或者说一旦生态位重叠,你就一定会陷入到效果甚微而过程极其激烈的争斗当中。要想应对这样的激烈竞争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隐秘的,而又宽广的生态位。
不争与进化
不争恰恰就是进化,本质上就是找到了新的生态位。老子讲的不争,不争其实是过程,目的是无人与之争。
你要从争进入到一种不争的境界,需要的恰恰是一种超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育层面,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征,来选择一条适合他的发展路径。六月无法像我一样走读书考学这条路,他的特性不擅长这方面,那么我需要帮助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讲个故事吧,坚定选择自己人生的女孩非常酷。一个 90 后的女生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读大学,也没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打工,而是独自北上 1500 公里,学习非遗技艺通草花,能够用中药材做出不会凋谢的花,就是一种仿真花。15 年过去了,她现在已经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全国通草花传人不足十人,她是其中之一。她制作通草花作品已经有上万件了。她从 20 岁开始就把这个事情当作是事业来做的,因此不会觉得它是枯燥乏味的。她只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当然在职场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擅长情况,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千万不能拿着自己的劣势和其他人擅长的地方同台竞技,这样自己就会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