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婴儿观察的几点思考系列之三

关于婴儿观察的几点思考系列之三

作者: 旅者_ea0b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07:42 被阅读0次

                                                           母婴关系(一元关系) 之一

    母亲同婴儿都参与了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示出一种迷人的错综复杂性。由于上千年的进化,母婴双方已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由于他们“凭直觉知道”他们的交流怎样起作用,感觉怎样,我不得不找出怎样才能最好地从他们身上获得不一定要他们用语言讲述的东西。

    1.母亲联盟

    我们所述的母亲不仅仅指生育的母亲,还可以是主要看护者。母亲的涵容能力至少依赖四个条件:(1)婴儿有能力引发母亲产生一些感觉。婴儿也有气质上的差异,说明一个问题,母婴有匹配性。婴儿有自己的社交工具:凝视(视觉,感官之一;运动,指眼睛和头的运动,从而寻求和捕获视觉目标)、面部表情(微笑、不愉快等)、头部运动(将头转向一边,视为反感或逃避的信号;低头是另一种有效回避行为;把头向前伸,特别是面部同时向上倾斜,解释为是带感情的积极的接近行为)。婴儿一出生就有感知偏向、运动模式、思维倾向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以及辨别能力。

    (2)母亲需要有足够又不失弹性的成年认同。母亲的脆弱是一个新的向度,指的是因她对婴儿开放自己,婴儿很容易激起她的各种情绪。母亲作为涵容者,需要不断强大自己,让容器进行扩展。看护婴儿的“天赋”常常基于三方面的评价:她的婴儿诱发式社会行为的表现程度;这些行为的执行方式(丰富、多样、充分);她对这些行为进行的微妙的时间控制。母亲面对婴儿表现出的社会行为的所有形式对婴儿来说都是相对特殊的。斯坦恩将这种行为集合称为“婴儿诱发式社会行为”。婴儿诱发式社会行为分为:面部表情(①发出邀请对方进行互动的信号,惊喜表情具有这些功能;②对进行中的互动行为的维持和调节,微笑和关心的表情具有这些功能;③终止互动,皱眉头,同时把头转开并中断注视,是表示终止的信号,至少是暂时对婴儿或母婴双方不再有用的互动;④回避社会互动,中性或无表情的脸,特别是伴有视线转移,是明显的不愿意或不打算进行互动的信号。)、发音(发音在随后情景下的平均延时和停顿;有声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凝视(一般不会超过10秒,除非正准备或已在搏斗或做爱;母婴双方可以长达30秒,或更长。)、头部运动(运用夸张或充分显示)、空间关系学(亲密距离大约为60厘米)。

    (3)配偶、家人及朋友提供足够的外在条件。母亲也需要其他成人成为她的涵容者,就像她涵容婴儿一样。人是关系动物,在系统中存活,就需要社会系统支持,要有属于自己涵容群体(各种形式的小组、团体等)。

    (4)物质条件。只要不过分削弱为婴儿提供服务的身体精力和心智空间,便都可以。

    2.显现自我感(0—2月)

    两月龄作为发展界碑,同出生一样明确。八周龄左右的婴儿经历了质的变化:直接眼对眼接触。在婴儿的最初两个月中,一种显现自我感在积极地形成。这是一种建构过程中的组织感,是一种终生保持活跃的自我感。

    出生伊始,婴儿就常常处于一种所谓的清醒静止状态。他们身体是静止的,但是清醒并显然在吸收外部事件;即认识到新生儿并非总是处于睡眠、饥饿、进食、烦躁、哭闹、或极度活跃的状态中;清醒静止可持续数分钟,有时更长、在婴儿醒着的时间内有规律地、频繁地反复发生、清醒静止提供了时间“窗口”,在其中可以把问题呈现给婴儿,并从他们持续进行的行为中辩识出答案。

    好的婴儿“答案”必须是可观察的频繁做出的行为,在随意肌的控制下,可以在情绪静止中调用。三个从出生开始就有的行为答案完全符合要求:转头、吸吮、注视。

    (1)转头:新生儿对头的控制不太好,不能在竖立位时保持头的直立;不过他们躺着、头部得到支撑的时候,新生儿确实能够充分控制头的左右转动;最明显的证明是婴儿能够识别其母亲乳汁的气味。

    (2)吸吮:新生儿很善于吸吮,这是一种受随意肌控制的行为。不吃奶(营养吸吮)时,婴儿进行大量的非营养吸吮(清醒静止期),吸吮任何他们可以拿到的东西,包括他们自己的舌头、例空吸奶嘴。

    (3)注视:新生儿带着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成熟的视觉运动系统降生,在适当的焦距内他们看得相当清楚,出生时他们负责目标锁定的眼球运动反射控制和视觉追踪能力相当完好。证明:与水平对称的图像相比,婴儿更偏爱垂直对称的图像,后者也是人脸的特征,重复六次左右注视同一事物(微笑脸图片),注视时间会逐渐减少(习惯化/去习惯化)。

    婴儿出生后前两个月内,母亲的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调节和稳定睡眠—清醒—日—夜和—饥饿—饱足循环周期上(习称满月现象)。婴儿进食、睡觉和总体的内稳态基本都有父母的社会性行为伴随:摇晃、抚摸、安慰、说话、唱歌、发怪声、做鬼脸等,后者是对婴儿的同样也属于社会性行为的哭闹、烦躁、微笑和注视的回应,为实现心理调节进行了大量的社会互动。父母总是立即赋予婴儿意图(“哦,你想看那个”)、动机(“你这样做妈妈就会快些把奶瓶拿来”)和行为的创作权(“你故意扔掉那个的吧,啊?”)。父母一方面把婴儿视为需要调节的心理系统,另一方面视为具有主观体验、社会敏感性和生长中的自我感(如果还没有到位的话)的已经发展好的人。

    婴儿能体验到组织出现的过程和结果,正是这种对正在出现的组织的体验,斯特恩称之为显现自我感。组织的出现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而学习体验是婴儿生活中强有力的事件,婴儿是预设为寻求并参与学习的。婴儿要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感,必需具备某种可以被感知为参照点的组织。最早的这样的组织与身体有关:它的连贯性、动作、内部感觉状态、以及对所有这些的记忆(模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婴儿观察的几点思考系列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af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