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持帚的女人

持帚的女人

作者: 尤雾的罪与罚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7:25 被阅读0次
    持帚的女人

    风格总是一个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文化的深层逻辑往往表现为流于表面的美学现象,而美学现象总是体现为具体的美学风格。批评家总是试图面对一个文化世界,从各式各样的美学符号中挖掘出内在的社会学逻辑,这些逻辑包括资本逻辑、历史逻辑,或者从中探寻语言逻辑乃至于政治神学逻辑,像是考古学家进行的工作。这些文化的考古学家强调地表上的每一块岩石都来自于地壳深层运动的结果,但岩石对于居住于地表的人来说,无疑体现为某种美学风格化的产物,一种“诗性的栖居之所”。举一个实在点的例子来说,刚过去的三月八日作为一个和女性相关的节庆,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各种美学风格化相冲突的实例。我们来看看文化考古学家是怎么做的。

    也许不少人都发现这一问题了,“三八妇女节”这个名词逐渐成为了某种语言上的禁忌。这场禁忌在最近十年内愈演愈烈——起码在前互联网年代还没有发生类似状况。女性深感本身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有必要设立应有的节庆来象征应有的性别平等精神。然而在具体的话语实践中,“女神节”、“女生节”这些新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妇女节”的命名。这一状况一方面是商业运作的结果,但商业运作显然也是源自对于人性的某些洞察。年轻的女人并不希望和年迈的女人一起来共享“妇女”这样同一个词汇,或者说,更期待在语词上强调出年龄区隔上的优势。这看似是一个美学问题,背后又将牵涉到语言逻辑之中。即,如何对女性加以命名?

    “妇”字左女右帚,一个持帚的女子,从词源上来看就象征了一种家庭结构中的身份意味,既代表了对社会分工的确定,又暗示了性别结构的彼此确认。和“男子力于田也”的男字相比,更具备了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强调。这种价值观念在今天的市场化社会中正处于瓦解的过程中,但是距离真正的瓦解依旧还为时甚远。因此,在价值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下,语言内部成为了精神交锋的场域。女性的主体性确立恰恰在于对于“妇”字的反对上出发的,哪怕社会分工结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女子持帚”早就不是当今的人们对于女性的应有想象。在汉字的图形化文本之中,早就包含了人类社会进化的精神秘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女神”“女生”“女王”之类的词汇自然应运而生。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试图取悦女性群体的行为。不过,同样也能够看到语言自身在处理这样一系列精神冲突过程中的捉襟见肘。在历史上,每一次语言对于现实的紧逼进行退避三舍之时,强烈的美学修辞就成为了最后的退守之所。同样,一旦一系列夸张且充满情绪化的语词进入现实领域之时,我们总能看到人类精神在不断捍卫自身的主体领域。当“妇女节”被演绎为“女神节”“女王节”的时刻,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语词来描述该节庆的应有处境,最终只能落入到关于语言的狂欢节里去。宁可狂欢,不要妥协,这一切要一直发展到一场真正的语言风暴的来临为止,才能告终。

    实际上,无论是女性的存在处境,还是语言对现实的无力感,这都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说大一点,目前在公共场域里类似的语词简直是铺天盖地,来自各种亚文化领域的语词几乎侵入了所有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样的症候中,如何来整理出现实所存在的蔽障,让语言真正足以安居,这也是批评家——作为文化考古者的基本职责。

    尤雾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持帚的女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c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