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由内而外的教养》,书中的观点认为父母过往的童年经历会影响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童年的经历,把自己从过去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我们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他们成长所需的自然、稳定的亲子关系。
看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观察孩子的表现,改变自己平常仅仅使用语言的沟通方式。我的记录如下:
>2018年4月13日
我七点出门上班,孩子睡着没起床。中午,我给我妈妈发视频,跟孩子说话。孩子的表现是,两手捂着眼睛,不看我,躺在床上。过一会儿嘴里说:不看妈妈,不看妈妈。表现出来很委屈的样子。然后,我对孩子说:妈妈下午下班就回来了,好不好?孩子依旧不高兴,所有话前面都带着“不”字。
下午回到家,最近在大伯家吃饭。吃饭的时候,我给孩子把饭弄好,把米饭和他吃的菜都放到餐盘里。但是,他拿着勺子把自己餐盘里的饭往桌子上其他菜里舀。我一开始说:“毛豆,你好好吃饭,不要舀了。”然后把菜拿到一边。但是,他又选择舀到其他菜里面。家人都觉得孩子不听话,要好好“教育”。
我知道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不是他态度的问题,而是他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做父母的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反而要怪孩子“不听话”。
>2018 年4月14日
周末,我休假在家。我在看书,孩子正睡着,喊了一声“妈妈”。
我放下书,来到床边,看着他的眼睛说:“宝贝,妈妈在这呢!”
然后,孩子睁开朦胧的眼睛,笑了,复述我的话说:“妈妈在这呢!”
孩子的起床气还没有过,我就躺在他身边,我们就这样微笑的对视着。大约过了三分钟,我给孩子说:“妈妈现在带毛豆去吃饭好不好,有你喜欢吃的鸡蛋、青菜和白米稀饭。”
孩子回答说:“好!”
这是我印象中对视时间最长的一次,我和孩子达到了“适时”沟通的效果,那一刻真的是温馨而宁静。
吃早餐的时候,他在儿童餐椅上坐着,我给他准备了餐盘和碗。孩子还是继续他舀的动作,自己玩的很开心。
晚上吃完饭,带着孩子刷牙、洗脸以后,我们还共读了英文绘本。
周末一天时间,都在陪伴孩子,这时候我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安全感慢慢的在增加。
>2018年4月15日
今天早上上班,我跟他说再见。孩子笑着跟我挥挥手,说“拜拜。”
>2018年4月16日—2018年4月20
从周三和今天早上开始,虽然我都是在孩子起来以后离开的,走之前都与他正式告别。但是,孩子不愿意和我说再见,同时走的时候有些依赖。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孩子安全感还是比较足的,但是我还需要花心思多陪伴孩子,留心孩子行为的各种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