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没联系过的前同事A,QQ上问我在不在;微信上,他加我好友。似乎一定要联系上我。
晚上空闲下来之后,和他联系上了。他先叙旧。陪聊一会,我洗头,跟他说以后再聊。再看手机的时候,收到他的多条消息,大意是买房缺钱,希望我借钱他周转。
那么急着多方联系我,隐约觉得他或许有事找我,或许是见面聚聚吧。没多想,略感意外。
普通人向别人提出要求,必定希望别人能够满足他的要求,而不是期望被拒绝。被拒绝,提出要求的人会产生挫败感。我若打算向别人借钱,必定选择关系亲近、认为
能借钱给我的人。当然,不排除一部分人不怕挫折,喜欢碰运气,广撒网借钱。
A多年前曾向我借过钱,那时我们关系比现在热乎。我很为难,倾向于借给他,征求朋友意见。朋友说,有风险。如果A记忆力好,应该还记得这件事。
找有过失败先例的人借钱,有两种可能:
- A是广撒网式借钱的人。
- A的确急需用钱,哪怕有一丝希望,都要试一试。
先看第一种情况。广撒网的人,应该有“很多网抓不到鱼”的觉悟。你之所以成为他的借钱对象,不是因为他认为你有多么特殊,只是因为,他可以把网撒向你。网不到
鱼,他不会受到你想象中的伤害。我有理由假设,其他类似我俩关系的人也收到他的借钱请求。
再看第二种情况。在人危难之际,施以援手,是美德。功利地思考,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回报你。可前提是,要承担“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的风险。
我不是腰缠万贯的有钱人,没有义务对利益型人际关系承担风险。
先往好的方面推演一下事情的发展。A按时还钱,重新成为我的QQ或微信通讯录中静默的一员;我唯一的收获是,将来要买房的时候,可以找他借钱。
A与我数年不联系,我曾主动联系过,A不理睬。因借钱而使我们成为好朋友的关系,不可能。我很忙,不热衷刻意去加强和别人的关系。至于可能的收获,主动权在A。
往坏的方面推演一下事情的走向。借钱给A,到了约定时间,A没还钱;我没有讨债经验,这件事会分散我的宝贵精力,让我忧心忡忡;父母得知后,为我担心;我与A的关系彻
底破裂。
这种结局,陪了夫人又折兵。一个聪明人,不会博爱,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只会为自己和自己重视的人承担风险。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取决于重视程度。承担借钱要不回
来的风险,我宁愿用这些钱去孝敬父母。
处理事情,应该利用以前的思考成果。
《人际关系--共同话题少只是个幌子》
一文中,我认为人际关系由三大因素催生:血缘、利益和心理需求。将A与我的关系,贴上“利益型人际关系”,想必不会存在太大争议。我“跪舔”A,到A主动联系我,也印证了 “
打造和维系利益关系,有效方式不是一起喝酒吃饭,而是努力是拥有更多的资源,让别人需要你”。目前来说,我并不喜欢这种关系。
当天,虽然没有上文这些今天附会出来的分析,我的处理方式却和上文分析的结果相同。然而,我的反应却值得挖掘一番。
我不打算借钱,却很为难,还给朋友发信息说这件事情。
为何为难?是因为拒绝别人的要求吗?工作中,我拒绝过别人的要求,包括上级的要求。为何那个时候,我不觉得为难?
经过比较,我发现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留意这个问题。
在借钱这事中,我的为难之处在于:情面、帮助人和风险、说谎的对立。
情面与帮助人,应该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尽量不说谎言,为了降低语言的杀伤力,有时可以说善意的谎言。
给朋友发信息说借钱这件事情,可以和前段时间“加班到凌晨2点,次日同事劝我回去上班”联系起来思考。以后再说。目前,可以这么认为:我没有明确的处理日常特殊事物的价值标准,
又缺乏短时间内思考出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案的能力。这种现状,需要我遇事尽量延后处理,多思考,多总结。
若A当面猝不及防地借钱,不知道我会如何答复。今后,遇到借钱这种事,应对套路是:
1.借钱者是否是我的朋友,而不是电话或网络诈骗?打电话确认一下身份。在决定借以后再核实。
2.此人是否值得信任?比如近况如何,在做传销吗?向共同好友借过钱吗?以前交往过程中,这个人是否可信?
3.此人与我是何种人际关系(利益、血缘、心理需求)?若是利益关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处理,不承担风险。
4.尽量温和委婉地处理,不让对方难堪。
引申出一个问题:如何识别一个人?偶尔体会到识别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无识人能力。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选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