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兮不断,富强而贫仇。
天地兮不仁,万物皆刍狗。
抚袖清且去,浮云随风游。
携清圣浇愁,浊贤上星楼。
兴起著文章,挥毫求畅手。
千卷书悲愤,碧血往哪流。
杯中逍遥客,当歌醉千斗。
长剑何所向,男儿应行流。
把栏干拍遍,何日带吴钩。
凭栏指望月,恨无登云舟。
盈星海灿烂,恨寒宫悠悠。
寂寞舒广袖,愿为君击缶。
灯花己尽瘦,醉汉卧山幽。
忽如身羽化,怀抱美人羞。
躺在温柔乡,忘却红尘忧。
昨夜又春梦,醒时泪湿衫。
谢桥也无奈,枕鸳也无偶。
谁为谁相倚?该与谁相谋?
纵使孤行路,未忘天下忧。
天下何足赤,妄念无止休。
黄沙千层滚,铠甲寒战抖。
铁骑百万鬼,万里觅封候。
一万八千岁,天地何复由。
赤梦何遥远,此恨也悠悠。
胸藏万里志,愁阳山沧流。
大道何其远,弘毅且自修。
人生何其短,不过几回秋。
吾来廿五岁,勤生竞自由。
死生无明相,天涯一叶舟。
【注】
富强:应为“富者强”,在此省“者”字,意思是富人凭富的强大抵抗生活的狂风暴雨。
贫仇:应为“贫者仇”,在此省“者”字,意思是贫穷的人没有强厚的物质财富来抵抗生活的狂风暴雨,只有仇视,坚强不畏的心地抗战。
刍狗:原意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喻贵贱一体的特别事物,后人多以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出处《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是无私的,它没有偏颇,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清圣:一指清酒,语出宋 陆游 《初秋小疾效俳谐体》诗:“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 二指纯洁的圣人,语出清 陈确 《死节论》:“《论》《孟》并亟称 夷 齐 ,不一及死。孔 序逸民, 孟 曰清圣,推求义藴,二子生平,尽於此矣。”
浊贤:汉代末年因饥荒严禁酿酒,饮者讳言酒,称酒之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用来指酒。
星楼:星界的楼宇。 唐 刘威 《七夕》诗:"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碧血:指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语出《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逍遥客: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
逍遥:道家哲学术语,出自庄子《逍遥游》,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指心灵的自由放逸。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绝对自由的存在。
行流:原说行云流水,不受拘束,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在此文我裁剪并赋新意,不喻指文章的布局和发展,而喻指人不受拘束地生活的样子。
把栏干拍遍:语出辛弃疾《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语出《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云舟:指仙人乘驾用云做的船,登上月宫的凭介,喻指推动人生发展的助力工具。
击缶:亦作“ 击缻 ”。敲击瓦缶。古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缶,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寂寞舒广袖: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出自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灯花:指灯心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俗以灯花为吉兆。 语出《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羽化:指飞升成仙。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语出《晋书·许迈传》:“ 玄 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谢桥:也叫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后来泛指恋人所等待的地方!
枕鸳:绣着鸳的枕。出自宋晏几道《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衾凤冷,枕鸳孤。鸳是雄性的,鸯是雌性的。
妄念:邪念;虚妄的或不正当的念头。此指某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非正义的邪念。
万里觅封侯:奔赴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比喻历尽艰辛以求有所成就。出自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阳山:出自[唐] 佚名《唐受命谶》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
沧流:青色的水流。出处[唐 ]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束帛仍赐衣,恩波涨沧流。"
一万八千岁:指盘古昏睡的时间,在此期间“混沌如鸡子”,醒后乃开天辟地,于是有新的天地世界。语出[三国]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复由: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语出《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赤梦:红色的梦想,喻指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弘毅:宽宏坚毅;刚强,勇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廿五岁:二十五岁
无明相:指烦恼之相
“无明”佛教术语,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其产生就会产生判断错误,制造无知的烦恼,人生处于在众多的无明与烦恼之中时,真正的智慧就被埋没,以为那些无明的错觉是自己的智慧所生,并从倒覆辙,因果轮回。
“相”佛教术语,所谓相,就是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