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学习基本就是刷题,一说去学习什么,诗词,音乐,舞蹈,计算机,体育运动家长就会说,这些东西有毛用,在家长眼里,只有辅导班速成班是值得上的,其他的爱好都叫做不务正业。没有兴趣和特长,只要你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会发现,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这都是家长们给孩子从小种下的祸根,在工作中,这种学霸型书呆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办不成事,从来没有惊喜,不会主动思考。
作者讲了一个他身边的例子,一个成功男A,追求公司中的女神B,这个B不但人长得漂亮,还多才多艺,而且对人际关系也特别精通。追求者众多,不管多帅多有钱的都无法打动她。但是偏偏和一个C关系密切,男A不死心,还去询问,结果女神B说了实话,就是因为C的见识远在他人之上,后来作者也认识了这个男C,优雅的学识让他在哪个圈子里都能成为中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素质,是学历所替代不了的,学历只是敲门砖,但当你把大门敲开之后,未来的路全要靠素质来铺垫。现代社会本就是多元化的社会,你的特长,才是你发家致富的根本。而没有特长,注定会庸碌无为。考试刷题这种事,到大学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智者的见识,作者说到2017年巴菲特持有苹果公司股票,这让市场对于苹果的兴趣大增。股价连续上涨,很多人都纳闷为啥巴菲特这时候才买苹果,早点买岂不是更好,2007年买,拿到2017年,基本苹果就是10年10倍的收益。远远高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几年的收益率。所以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就是一个结论,巴菲特不懂科技股。
作者解释,巴菲特有他自己的投资标准,他只有等一个公司,变成现金奶牛的时候才会愿意去投资,所以10年前,苹果其实根本就不符合巴菲特的要求,巴菲特跟一般的投资者不同的是,他不是赌徒,不会对未知的事情下注,当年没人知道iPhone是不是真的能改变世界,也没人知道未来苹果产品会怎么样。所以巴菲特,对这种不确定的东西没兴趣,他要投的是那种肯定赚钱,而且赚大钱的生意。
作者介绍,巴菲特看上的公司必须要有三点特征,1是确定发放股息,以保证他能把钱带走,2是有多余的现金时,会回购股票。3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利润率,让股东越来越赚钱。巴菲特要的是那种对投资人好的公司。只有你对他好,他才会投资你。然后生生世世在一起。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这种选择,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还是找个喜欢自己的,刚结婚的时候,你可能更倾向于找个自己喜欢的,但是结婚很长时间,就会更倾向于找个喜欢自己的。
类似的,年轻人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也应该把那些能够帮助你成长的公司放在首位,而不是去追热门,看哪家给的待遇高就去哪里。所以男怕入错行,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一旦第一步错了,你后面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你觉得在你这个行业里,已经很牛了,但是出去跟外面的人比比,发现简直就需要扶贫了。
结交朋友也是如此,必须要找那些对你有帮助的,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结交,不妨用用巴菲特的办法。尽量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除了亲爹亲妈之外,其他的什么亲戚朋友都一样,经常给你负面情绪,还拖你后腿,时不时找你借钱。自己也不上进,这种人即便是亲兄弟姐妹也尽量不要再来往。否则你迟早会被他传染。
我们一生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为导师,有人教会了我们基础知识,有人给我们经验,还有人是工作中的引路人,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作者说他一路走来如此顺利,多亏了几位导师的帮忙。从清华到霍普金斯大学再到谷歌腾讯,这样的导师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也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做人之道,要学的不是辩论,而是低调。即便占理,也要尽可能的给对方台阶。
作者早年间中关村倒腾软件,认识了一个张先生,这个人对他多有帮助,还介绍了不少生意给他。那会张先生比他有钱多了,还请他在最贵的北京饭店吃饭,作者开玩笑说,你请我吃饭,明天我依旧很穷,还不如折现给我,张先生很严肃的说,这顿饭就是让你开阔眼界,如果把钱给你,你就会满足于拿几百块钱,格局始终提不高。千万不要成为那种挣点工资就满足的人。这也给作者上了一课,别太在乎那些小钱,要把眼睛盯在有更大利润的地方。
作者当时跟张先生合作还是很多的,作者帮他写软件,当时有个细节,销售合同很繁琐,而且每个条款的留白太多,作者认为太浪费纸了,就帮张先生压缩了以下。但张先生却教育他,永远不要省纸,当然不是告诉他要浪费,而是说,不要为了节省那些不值钱的东西,而让事情做的不漂亮。更不要为了这些小事,太费心。应该关注更大的东西,作者想了想,确实是这么回事,一份合同动辄上百万,还会在乎这些纸张吗?大部分人都有贪念,总想把事情做好,还不想多付出成本,这种又好又快的思想往往让他们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