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在军校新兵训练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叫《西点军校的女兵们》,描写西点军校的训练是多么的严酷。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西点军校,它给我留下了挺神秘的感觉。后来与同期别的军校学员聊天时发现他们也看过这部电影,后来工作了才明白那个时候总参军训部刚刚考察完西点军校。
直到后来,我随团两次访问西点军校,还在西点军校的招待所里住了一晚上,从此西点对我不再神秘。
这是访问西点时我得到的一枚西点军校学员司令的小徽章。这是正面,上面英文写着:美国军事学院,这才是西点军校的正式名字。美军各单位的指挥官都有自己徽章(因为体积不大,形同硬币,美军内部称为COIN),用以奖励那些优秀的士兵。也经常被作为小礼品赠送给参观者,访美期间我得到过十几枚类似的纪念徽章。
西点军校学员司令的小徽章反面。上面写着:Leaders of Character (有品格的领导者)。下面是西点著名的校训:Duty(责任)、Honor(荣誉)、Country(国家)。一颗星代表学员司令的军衔是准将。
写西点军校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我以前也散写过我曾经看到的西点,今天把它们编写到了一起。
200多年来只培养少尉排长
上军校的时候是没有大局观的。工作以后我才知道,中国的军校改革是1985年派团访问西点军校之后开始的。因为考察中发现西点培养初级指挥军官是本科学历的,所以中国一些大专水平的军校纷纷升格成了本科学校。再后来随着地方大学的研究生培训风起云涌,军校也搞开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
西点军校历史悠久。1802年3月16日,美国国会批准了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 杰弗逊的要求,授权在西点建立一支工兵部队和一个军事学院。随后,总统签署法案成立“美国陆军军事学院”。这一天标志着西点的诞生,距今已经218年了。
拥有218年历史的西点只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毕业时担任陆军少尉排长,仅此而已。实际上它只培养了美国陆军四分之一的军官,其余的四分之三军官来源于地方大学的预备军官训练团(ROTC),也就是我们后来从美军引进但已经放弃的国防生制度,显然又是水土不服的一个好制度。
与中国庞大的军校体系不同,美国的军校很少,层次鲜明。它陆海空三军的初级院校,即位于西点的美国陆军学院、位于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和位于马里兰的美国空军学院,全是本科初级指挥院校,都只是培养本科生而且都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非军事学方面的学位。
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尤以西点的传统特色最为明鲜。
通常美国总统或副总统会出席毕业典礼
最低也会是美国国防部长出席
西点首先是一个高水准的理工大学。它能保持高水平的原因无外乎两点:高质量的生源和师资。西点招生对象必须是年龄为17-22岁的未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士兵,经政府高官(如副总统或国会议员或陆军部高官)推荐、考试和体检后择优录取。除军事课由军人教授外。文化课都是由优秀的大学老师教授。
所以西点的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并不输于美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所以我们与西点军校进行学员交流时,经常派出的是国防科技大学或理工大学的本科学员。他们代表着中国军校本科生的最高水平。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因为专业,所以领先。如果说美军领先于全球任何军队的话,一种关键原因是它把军事专业做好做精。就如西点军校的培训目标非常单一:合格的美国陆军少尉排长。
美军真的不叠被子吗?
中国军营里体现军纪严明的标志之一:豆腐块状的被子。中国新兵训练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叠被子训练。我上军校里的时候是个叠被子高手。除了配发的东西之外,宿舍里所有带有个性色彩的东西都要被消灭掉。
美军当然不叠被子,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军没有内务。
博物馆里西点军校学员宿舍
我第一次走进西点军校的学员宿舍时还是很好奇的。和我上军校的时候的宿舍一样,西点学员宿舍也很简单。不一样的是它的一个房间只住两个人,比起我当年十几个人一个宿舍真是太舒服了。他们的内务也很简单很整齐。每个学员都有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一个垃圾桶。在1997年,每个西点学员一入学就领到一台电脑了。我们的将军碰了一下电脑,页面显现的是一个性感美女,大家一下就乐了。
被子不用像我们那样叠成豆腐块的,但要铺床。美军的铺床训练就相当于我们的叠被子训练。两条白床单日上面铺着两条灰色毛毯,放着一个白色枕头,必须按标准进行铺设和摆放;床下摆放军鞋;书桌上放有电脑,双层木书架当然是放书用的。
从宿舍的外表前,与我军的宿舍并无太大差别。但是打开衣柜才让我找到了别样的感觉。西点学生的衣柜分三层:上层放着白、灰、黑三顶军帽,中层挂八件军上装 (四白色三迷彩一灰色军礼服),下层叠放军裤。而从西点学员多样的服饰上你可以感受到西点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军官阶层的贵族气质。
除了整理内务之外,西点的学生还有一项基本功:擦皮鞋和军服上的铜扣。
在美国空军基地的女兵宿舍
但也有例外,我曾经参观过波士顿附近的一个美国空军后勤基地,参观过它的女兵宿舍。居然是一个人一间屋,感觉是进了一个女孩的闺房,没有一丝军营的味道。
网上有很多人觉得整理内务很无聊,并喜欢嘲笑中国军队除了叠被子之外别无所长。但我始终认为,整理内务是军人的基本养成训练。它让人在重复和忍耐中,培养出完美主义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来。
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只是我们有些人把叠被子做成了对变态式完美的追求,各种手段都用上 。
我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是冬天,我登上了911事件中被撞毁的世贸大厦俯看纽约。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西点学员。那是个周末,几个身着灰色军大衣的西点军校生也在大楼上游览。他们被围观了,许多游人拉着他们合影,因为他们真的很帅。面对游人的围观和合影,他们展现出良好的气质:阳光、自信又坚毅,彬彬有礼却不失威严。
在许多西方国家军队,甚至象巴基斯坦这样不发达国家,军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有着自己的贵族般的文化。在绝对服从的框架下,它让军官融入一种精英文化,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就是职业军官的荣誉。
校长的女儿
第一次去西点是1997年11月。
接待我们代表团的是第55任西点军校的校长Christman中将(我们戏称他为圣诞中将,他曾担任美军驻北约代表和参联会主席助理)。相对于西点的规模,中将军衔明显是高配了。美国陆军师长为少将,军长为中将。
拜会西点军校校长,我还是个上尉
校长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我们的,戴着眼镜的他那天的情绪非常高。开始我们都以为他是在表示对中国代表团的热情。最后他悄悄告诉我,他的女儿报考了西点,今天进行体能测验,已经顺利通过。我当然把这好消息翻译给了代表团的成员。大家在向校长表示祝贺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有些感慨:校长的女儿啊......
在西点校长办公室,墙上是历任校长的照片
但考入西点与考入美国的一流名牌大学一样艰难。难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业成绩,而是报考的学生必须得到议员的推荐。议员的推荐名额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每个州十个名额,由两名参议员从该州各推荐五名;每个国会选区五个名额,由该选区选出的众议员从该选区推荐;副总统可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五人。如果不超出招生名额,总统可从连续服役八年以上军人的子女中挑选30人。军种部长可从该军种士兵中挑选30人。
另一个难考的原因是除了文化考试之外,学生必须通过体能测试。对于即使考入了西点的学员,西点还有严酷的淘汰规定:四个学年结束时总淘汰率要保持在25%左右,其中第一年就必须淘汰10%的学员。所以校长的女儿能通过体能考试,他还是十分高兴的。
1998年10月,我再次陪团前往西点。再次见到了圣诞校长。他依然神情轻松儒雅。当我问起他女儿在西点里过得怎么样的时候,他笑着对我说:女儿最终没有选择西点,去了别的地方大学。
我没有问原因。也许是西点没有选择校长的女儿。这毕竟不再重要。
43岁时就当了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说过:放眼这个国家的每一所学校,没有谁比西点军校蕴含更多美国式的特点;用恰当的话语形容,没有谁更能比西点军校体现出绝对意义上的民主。在这里,我们对小伙子们的出身、信仰、社会地位冷漠之至;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你们自身为他人所能认可的价值。
巴顿的塑像
西点的毕业生中曾有两人担当美国总统,二战中诞生过四位五星上将。在西点培养出的近四千名美国将军中,二战名将巴顿是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
西点没有高大的建筑,但每一个楼的楼层都很高,因此显得高大而结实。西点的图书馆也不例外。西点的图书馆外有一尊身着军服的塑像,头戴钢盔,钢盔上有四颗将星。他手里拿着望远镜,面朝图书馆。这就是巴顿将军的塑像。我曾问过西点陪同我们的军官,为什么把巴顿的塑像放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巴顿酷爱图书馆。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因为巴顿在西点的五年当中,他从来没有进过图书馆。
我曾让学生做过模仿训练。一个男生的模仿巴顿的演讲,满口粗语,学得还有点像。巴顿以言谈粗鲁、但作战勇猛、并善于捕捉战机,而被誉为“血胆将军”。但令我曾经敬佩的巴顿在西点当学员的时候绝对不是一名好学生。他居然读了五年本科(但居然没有被淘汰),按中国的说法,他是名留级生。
美国记者当然不会放过名将巴顿这段不算光彩的经历。巴顿对此回答说,他在西点学习的时候从来没有找到学校的图书馆。
巴顿将军塑像迁址落成仪式
巴顿玩幽默的直接后果就是西点人自1950年起让他的塑像伫立在图书馆前,并永远深情地凝视图书馆。这已成为西点的标志建筑。几乎每一个到西点参观的人都会看到这尊塑像。
巴顿从来没有进过图书馆?这听上去有些夸张,我是不信的。但西点让一位战功赫赫的毕业生几十年来站在了图书馆前仿佛又在告诉着我们什么。在美国式搞笑的背后我们又能想到什么。是对权威敢于不敬,还是对所谓的成功应该有更深的理解?
巴顿是不是西点的好学生已经不再重要。他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像艾森豪威尔、马歇尔这样的政治家。他只能是一个武士,一个在战场上才有价值的人。他生而逢时,因为他为战争而生。在和平时期,他不大可能取得传奇般的成就。也许是美国式的自由给他无比的包容,让他一生保持个性。
食堂里欢迎我们的起哄声
在西点访问时除了参观学员宿舍、教室,观摩了他们的教学,美方还安排我们和学员一起午餐,并派出一些学中文的学员与我们同桌。
第二次去西点时与学员在食堂前合影
最右边的是我
食堂内部
西点的大食堂是一个看上去挺古老的建筑,被称为华盛顿大厅,是一座灰色的大理石建筑,插上十字架就很象教堂了。大厅里有好几个小厅,呈放射状。这座食堂可以容纳西点所有的学员同时用餐,最高的时候人数可达四千。西点人挺自豪地称它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堂。对此我深表怀疑,我认为这世界上最大的食堂应该在我们人口众多的中国。
这么硕大的一座食堂却只有一位军官管理,我记得他是个上尉军官。这个上尉管的当然是食堂的大事,具体的食物是由地方的餐饮公司来供应的,食堂的卫生也由保洁公司管理。西点与这些公司签订了合同,这也就是我们后来许多军校实行的社会化保障模式。
坐在西点的大食堂里,看到的便是一群穿便服的人为穿军服的人服务。
我军部队在吃饭前要站得整整齐齐地唱上两三首歌。西点军校的学员们则散乱地站在食堂门口,许多人在做俯卧撑,像是在为只有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热身,其中也有不少女生。
我们进入食堂在二楼坐定后,陪同我们的西点军官向几千学员宣布,今天有中国军事代表团来访,食堂里没有响起来期待中整齐掌声,却响起了起哄般的呼喊声,还夹杂着口哨声。满眼望去,大厅里的各路学员们挥舞着白色餐巾,很是壮观。
我们的将军不禁皱起了眉头,对西点的好感瞬间荡然无存。他告诉我说,西点是他见过的军校当中纪律最差的。我频频点头,但内心挺不以为然的,反正我喜欢西点的这种氛围,喜欢这种自由散漫的感觉。该正经的时候正经,能放松的时候放松。
第二次在西点与学员共进午餐
陪同我们的一位学员中士
我跟着我们的军事代表团两次在西点吃午饭,西点都派学员旅旅长和几个学中文的学生陪同。我们可以边吃边跟他们聊天,我只要照顾好我们代表团团长就可以了,所以每次吃饭都比较轻松。
学生们陪我们吃完饭就敬礼跟我们告别,接着去完成他们一天的课程。
后来外军代表团访问中国军校,我们也安排他们与学员一起午餐,而不再单独为代表团设宴了。当然,那一天的食堂会吃得很好。
西点学生的午饭很简单,他们只有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十五分钟后就收摊了。所以餐桌间的走道上摆放着食品台,食品台上和饮料筒里堆满三明治、面包、水果和听装的饮料等,一切都是自成单元的快速消费品,选取快捷,不像我们的食堂里打饭、打菜盛汤那样复杂。吃饭时学员是可以说话的,所以几千人食堂里很嘈杂,颇有集市的味道。
新兵就是要被欺负的
十分钟的吃饭时间里有些学员是吃不饱的。西点一年级学员的外号叫老鼠,每一个老学员都可以以各种理由欺负他们。在食堂里,老学员会让他们取食物,或者让他们立正站在餐桌边。第二次在西点吃饭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一个老学员在训斥直立在餐桌旁的新学员,即使有外宾在场。
新学员一声不吭,老老实实地听着训斥。
老兵欺负新兵是西点的传统之一,一代代欺负下来就成就了传统,倒也算公平。
西点新生军训结束时会有一场枕头大战
受伤的新兵在宿舍里,还是个小毛孩
很难想象四年后他会仪表堂堂地毕业
《纽约时报》在2015年曾经报道,西点军校的“枕头大战”因有学员夹带硬物(可能是钢盔)而演变为“打群架”,导致30名新生受伤,其中24人患上脑震荡。
二战名将麦克阿瑟曾在他的母校发表过题为《责任、荣誉、国家》的著名演讲。但他自己在西点当新生的时候就被老兵欺负得够呛。西点校方听说了,曾派人向新生麦克阿瑟他调查取证,麦克阿瑟对此闭口不言。这并不是因为怕老生会报复他,麦克阿瑟后来对别人说:当你向别人倾诉你如何被污辱时,无异于再被污辱一次。
这句话我记得很牢,所以从来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经历过的痛。
西点军校执行学员自我管理模式。四千学员组成了学员旅,下辖四个学员团、十二个学员营和三十六个学员连。每个老学员都会带一个或几个新学员,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领导能力。学员旅旅长是一名大四的学员,是学员当中的老大,拥有西点学员上尉这一最高军衔,类似学生会主席。但其权力和权威是地方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无法比拟的。据说每培养一个西点学生,美军四年里要花费近百万美元。
西点军校生的未来
这张照片是我2009年去美国的时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拍摄的。这是1956级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向在越战中阵亡的校友敬献的花圈,它摆放在半沉于地下的黑色大理石碑前,石碑上刻满了越战中美军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几届的西点毕业生应该是赶上了越战,而且他们大都还应该是年轻的校尉军官。
美国陆军军官大都从少尉排长做起的,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和背景。西点军校学员毕业时的军衔是少尉,毕业典礼极其隆重,通常会有总统、副总统和国防部长会出席毕业典礼,会见优秀学员。毕业学员的全家老小都会出席这样盛典。身着西点军礼服的毕业学员最后会把他们的帽子抛向天空。这几乎已经是西点文化的一部分了。
奥巴马总统亲自向学员颁发证书
特朗普曾经站立着与一千多名毕业生一一握手
每年的西点军校毕业典礼是一件盛事
而典礼之后,这些军中骄子就会走向他们漫长而严格的军中晋升之路。美军的军衔制有几大特点:
1、美军实行严格的职位军衔制,每级职位对应一级军衔,如少将为师长、准将为旅长、上校为团长、中校为营长、上尉为连长。职务不变,则军衔不变。中国实行的多种职务对应军衔,比如大校军衔,可以是副师职、正师职和副军职,有时真会让人哈哈大笑。
2、在少尉晋升至少校过程中比较平稳。少校至上校的晋升率降低,将军则是实行一进一出,一个将军退休,空缺出位置来才能晋升一个将军。所以美军的将军数量保持在900多人,比我们少了至少一半。
3、美军实行严格的轮岗制度,一个军官在一个岗位上只能干2-3年,即使是当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最高职位,也只能任职4年。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军衔的严肃、军官的职业荣誉和责任,保持着军官这一阶层的贵族气息。在美军,你不可能看到唱歌的将军、跳舞的将军、打球的将军,看不到没有部队指挥经验的将军,也看不到大腹便便的将军。
军衔是军官为之奋斗的职业标识,捍卫军衔的严肃性就是捍卫军官的职业荣誉。
西点学过雷锋吗?
西点军校学过雷锋吗?这曾经是中国网上争论过很久的事情。当年我上军校时也相信过这新闻。但后来我在西点军校亲口问过西点的中文老师西点是否学过雷锋。答案是否定的。前几年,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向公众道歉,因为他当年曾报道“西点军校学雷锋”这一假新闻。
这张图片是西点学雷锋的谣言起源
西点军校的中文老师对我说,西点学员有中文选修课。在中文选修课上曾经介绍过中国有雷锋这样一个军人。只是让这些西点学员了解中国,仅此而已。
在西点学员宿舍前的合影。铜像为麦克阿瑟。前排左一是我。后排的美军上校是美国驻中国的陆军武官(也是西点毕业的),那位女士为西点军校的中文老师,曾经悄悄纠正过我的翻译错误,也告诉我西点的中文选修课上介绍过中国军人雷锋,但西点从来没有学习过雷锋。
学习雷锋给中国社会打造了一个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形象。我觉得为百姓做好事是军人的天职之一。记得北京有一年有一天下冰雨造成全城大堵车。那天晚上我和同事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去温暖的长城饭店参加外事活动,结果我们的车堵在了三元东桥上。桥面上结冰,一些车上坡时车轮打滑,我们便下车在冰雨寒风中帮着推车。后来坐回到自己的车上听北京交通台的广播,听到有人专门给电台打电话表扬三元东桥上的那几个学习雷锋推车的军人。
为荣誉而战
第一次访问西点的时候看到西点似乎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全校官兵都穿着迷彩服,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Sink NAVY”(击沉海军)一类的标语。一问才知道,西点马上就要和老对手海军学院进行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这一传统已经保留多年,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项经典赛事了。就如牛津和剑桥每年都要举行划船比赛一样,只是赛场上没有划船那样优雅。陆军和海军两个学院的学员们会尽情地嘲笑对方,起哄、喝倒彩是必然的。
这早不只是两个军校之前的大战,而是美国陆军与海军间的年度战争。作为武装部队司令的总统也会参与其中,因为比赛的奖杯是“总司令奖杯”。
2006年冬天西点军校与海军学院进行每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布什总统到场开球。他的左侧为西点学员旅旅长,右侧应为海军学院学员旅旅长(网图)。
特朗普向陆军西点军校黑骑士橄榄球队颁发总司令奖杯
我觉得特朗普有军校情结。他13岁时进入纽约军事学院(私立军事学校)就读。在军校就读期间,特朗普不仅人缘好而且学业成绩优异,还是在校的优秀运动员。只是他没有正式服过兵役。他上台后对军队很偏爱,不仅大幅增加军费,而且给军人大幅加薪。
2019年,两校在大雪中进行的比赛
雪中敬礼的西点学员
关于这一传统比赛,我在网上找到这样一段文字介绍:“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的足球比赛开始于两校学生之间的一个打赌。为了挑战西点人,海军学院足球队在1890年首次“登陆”西点,以二十四比零的压倒优势,大败刚刚临时组建的西点军校足球队。于是整个西点军校和整个美国陆军都一齐动员起来,向海军“复仇”,当时每一个团的官兵都捐款给西点军校,用来聘请教练、购置服装和提供路费。
第二年西点足球队远征安那波里斯,在海军学院以三十二比十六大败海军队。于是,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陆海军大战由此开始。最初提出来和海军学院军校生打赌的西点军校生丹尼斯"米切尔,后来在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中战死了,现在西点军校这座可以容纳数万人的足球场就命名为“米切尔体育场”。
后来,为了能有个“公平”的地点来比赛,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的两支球队约定,每年12月初的一个星期六选择位于西点和安那波里斯之间的某个球场一决雌雄。”
传统就是这样形成的。当一个赛事与军种的荣誉相关联的时候,双方的口号也变得如此的血性和攻击性。西点的口号是“Sink Navy (击沉海军)”。而对手海军学院的口号是“BEAT ARMY(痛揍陆军)”。
而我知道西点与海军学院的橄榄球比赛最早是在我上军校的时候。那时我酷爱看美国名将的传记。有一本书叫《十九颗星》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记述了美国四位西点毕业的名将: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四星上将巴顿的故事。书的具体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一条:这几个西点出身的二战名将都酷爱橄榄球这进攻性、对抗性极强的体育项目。
马歇尔曾经下达过这样一道命令:“我需要派一名军官去执行一项秘密的和危险的任务。我要一名西点橄榄球运动员。”
而西点军校的几乎每个学员都是运动员,体育运动伴随着他们戎马一生。事实上,在美军,从上将到士兵,所有的人都会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保持体格的强健,因为所有的军人都必须达到他们颇为严格的体能标准。所以从美军军官的个体上可以感觉到军人的阳刚、挺拔和自信满满。
那次离开西点的时候,我在它的军人服务社里买了个黄黑相间的橄榄球模型,上面赫然印着“GO ARMY(陆军加油)”。
自由精神
在我们媒体的一些描述下,西点是一个没有平等,充满着上级对下级、高年级对低年级的欺压,充满了绝对的服从和约束。事实上,西点军校历史上爆出的丑闻也不少。军队本来就是一个压抑人性的组织,出点问题挺正常,全世界的军队都无法摆脱丑闻。
而在中国商界,西点军校的培训又宣扬成了一种神话。
在西方军队,军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有着自己的贵族般的文化。在绝对服从的框架下,它让军官融入这一精英文化,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职业军官的荣誉。
西点军校第一场同性婚礼
后来我曾见过许多美国陆军的将军,每次我都会问他们是不是西点毕业的。有一次一个将军对我摇摇头说道:真难想象让宝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在西点这样缺少自由和人性的军校里度过,这实在太对不起自己的一生了。
听了这话,我不禁苦笑一下。我宝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就是在缺少自由和人性的军校里渡过的。
而自由精神是美国精神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渗入到美国人的血液中去。即使在西点,在看似严酷的生活中,自由的精神并未丧失。
漫步在西点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我们军队中所缺失的一些东西:传统文化、军官礼仪、信仰力量、职业忠诚。你不时感到在严明的法制和规则下,自由精神还在生长。这是一个与生俱来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国家,也崇尚荣誉和个体尊严,与我们崇尚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截然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军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军队,没有可比性。
上校的房子
第二次去西点的时候在西点住了一个晚上。
从北京陪同我们前往美国访问的是美国驻中国的陆军武官RICE上校。他是西点七十年末的毕业生,有着一对双胞胎的儿子。他的一位同班同学就在西点当教官。于是晚上一切公务结束之后,他说带着我在他的母校校园里好好转转。
西点军校毕业班的女生在食堂前合影
我去过好几个美国的大学校园,但西点的校园确实是最美的校园之一。RICE上校先带我爬上了一个山坡,在那里地上铺着一些刻着年份的红砖。原来是每一届毕业生都会在这里留下一块砖。RICE上校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所属年级的那块砖,抚摸了一会,我不知道他重回母校时内心有怎样的感慨。很遗憾当时没有带相机,我在网上也看不到毕业红砖的相关图片,估计知道这些纪念砖的人不多。
然后我们又向山后的军官住宅区走去。
和我们一样,美军的营地里也分为军事区和生活区。生活区里有军官住宅区和士官住宅区,通常是独栋的小楼或连排的小楼,只是看上去一般都有些年头了。军官和士官以及他们的太太们都有各自的俱乐部,经常会举办一些联谊活动。有一次是圣诞节,我刚好遇到他们举行圣诞装饰比赛的颁奖活动。军营里还有享受免税待遇的军人服务社,比商店里的东西可能会便宜一些。我们也经常会在里面买些东西,里面也可以买到美军的军服和军种符号。
RICE上校的同学住在一幢二层的小楼里,我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估且让我称他为M上校。房子是砖木结构的,略显得有些旧。这样的房子我在美军的各大营区里见过不少。
M上校夫妇和RICE上校拥抱了一下,与我礼貌地握手,然后便陪我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家。家里挺简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楼梯口墙上的一排照片,有十来张,上面照的都是一幢幢房子。M上校告诉我,这是他结婚以后在各个军营安过的家。
美军有一个军官轮换制度,每个军官在一个岗位上最多干三年。因此从军三十年的话,一个人会干过十几个完全不同的岗位,经历十分丰富。但他们因此要不断地搬家,在国内搬,还要搬到海外的基地。太太也很难有一个安稳的工作,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生活。M上校的太太是古巴人,年轻时偷渡到美国来的。他们离开上一个军营来到西点才一年多。
这真应验了中国的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流动的不仅是校尉级军官,即使是美军最高职务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的官邸也是临时性的。
美军的军营都是用堡(Fort)来标识的,如本宁堡(Fort Benin)、坎贝尔堡(Fort Campbell)、利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回想起来我差不多住过十几个堡。一个个堡完全是一个个小社会。它们通常距离城市会有一点距离,面积普遍很大,整洁而层次分明,设施非常齐全,总是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绿地。
堡里通常会有一些招待所性质的房子供临时前来公干的军人居住,其价格极其便宜。记得在本宁堡美国陆军中心访问的时候,我一个人住在专供来访上校居住的二层小楼里,一晚上只要二十来个美元。比住在城里的宾馆里要便宜得多,但居住条件一点都不差,或者说更好,只是没有什么娱乐设施。这当时很让我感慨美国军人的福利真好,后来意识到其实也就是正常的国民待遇。
在华盛顿访问的时候,我曾经住在美军的梅尔堡(Fort Myer)的招待所里,因为这里离五角大楼很近,而我们第二天就要去五角大楼里拜会一些美军的高级军官。
离我们居住的招待所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小高地(梅尔堡本身就处于高地上),上面有一幢并不特别起眼的小楼----六号楼,这就是美军参联会主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军现役军官的最高职位)的官邸,据介绍里面共有三十四个房间。和所有军官一样,军队最高指挥官的官邸也是临时性的,只供现任者居住,离职或退休后必须搬离,让给继任者来居住。
沿着参联会主席官邸的这个小高地往前走下去,便到了美利坚的一个圣地—阿灵顿国家公墓。(参阅我写的《如果去华盛顿,不妨去参观一下阿灵顿国家公墓》)至所以称它为圣地,是因为有人说,在这里可以触及到美国的灵魂。阿灵顿公墓规模极其宏大,占地相当于6500亩。从美国内战起算,历次战争的牺牲者有许多人埋葬在这里。至今已经有近28万军人和他们的亲属长眠于此。这里没有高于地面的墓体,在蔚蓝的苍穹下,在绿树青草间,一排排简洁的白色墓碑一望无际,亡灵与天地同在。
这里才是美国军人永久的家。
~ 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