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上海人,记者。
优酷有一档节目《圆桌派》,现在才开始看,已经播了四期,心想:我早干嘛去了?真的太好看了。周轶君是嘉宾,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她。
武志红9月15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豆瓣9.2口碑炸裂!70后记者妈妈走访5个国家,拍了部高分教育记录片,刺痛千万中国家庭》周轶君导演。
纪录片的名字叫《他乡的童年》。已经播出了三期,分别是日本、芬兰、印度,孩子们的童年,还有以色列、英国没有播出。我自己本身也很喜欢教育,第一时间去爱奇艺收看了《他乡的童年》,感动满满,也感触极深。18日更新了英国一期。
以我目前的所知,孔子是因材施教,他倡导的三大教育观:一,针对学生智力差异,树立“好学”典型;二,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三,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而到了工业时代,我们就像流水线,学校要求我们是一样的,也以一种标准来规定我们,我们本是不同的,很多孩子因为不一样,从而丧失了自信心。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该怎么去教育他/她?我会是一个好妈妈吗?我不知道,也一直没有停止这个思考。
看每一期,都有几个印象深的场景。
1,在第一期的日本,更注重的不麻烦别人,妈妈都是全职在家,照顾家人。
2,第二期的芬兰,你选择学校只要选择离家最近的就可以,全国的学校都是一样的。《愤怒的小鸟》创始人彼得说:芬兰其实和中国教育相信的一样,孔子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芬兰人非常相信这种观点。
有一个镜头周轶君哭了,原话“我们总是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我现在明白是什么意思了。”画画,唱歌,我们本来就会,可能你不是画的很专业,唱的甚至五音不全,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你的一项爱好,就可以了。我也遭遇过同样的事情,我就是唱歌在一个调上,我很喜欢唱歌,可是,在别人听来,就会告诉我:“你唱歌不好听,你快别唱了”。我就会受挫败。
3,第三期是印度,有一个台湾的小孩陈子齐,因为有稍微的过动,在台湾念书不是很开心,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配留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妈妈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就带他到了印度,现在,他在印度上学很开心,也很有创造力,不再是一个“问题小孩”。
4,第四期是英国,英国的精英教育,使得我们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往英国送,培养精英小孩。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他们会比较注重慈善,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孩子都输出自己的观点,讲解给别人听,去说服他人,还会注重体育。
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先从个体的改变,家庭的改变,来了解你的孩子,真心地和孩子相处,了解他,观察他,有耐心陪着他,一起成长。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教育的书,其中有两本《特别狠心特别爱》1和2,作者是沙拉。作者从母亲,家长的角度来写,自己培养三个孩子。
教子名言: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一个国家的希望就是孩子,他们是早晨7,8点的太阳。
生孩子是母鸡都懂的事,养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说有一个岗位可以不用凭证上岗,那就是做母亲。如果你想生孩子,请一定要“想好”“想深”“想透”。为人父母的时候,你的付出更多,你的牺牲也更多。
当你生养了孩子,就要教育好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响孩子成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只有让孩子学会“我要学习”“我有这个兴趣”,孩子才有能力去学习,去思考。
周轶君用一年的时间,去各个国家去看,去拍每个国家的教育,是因为她有两个孩子,她是妈妈。而沙拉也是,她是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最后,三个孩子都长成了自己的样子,都很孝顺,很富足。我们不是强调妈妈有多重要,那,爸爸呢?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妈妈,也需要爸爸,只有双方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才可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它是需要你的精力,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也爱我们。
天才,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特长所在,让孩子先成人,再成长,不做包办型的大管家,而是做:“观察,再提醒,参谋”的军师。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我们还在学习中,一直在路上,不要着急,顺应孩子的天性,慢慢来,会比较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