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社会学概念,原生家庭。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我们在什么家庭出生,在什么家庭成长,就会受到什么家庭影响。这家庭,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有教育学家认为,原生家庭的三观、性格、思维、教育,都铭刻于孩子的骨髓当中,影响他们一辈子。
我们评价一个人,就从他的三观、性格、思维、所接受的教育入手。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
02
父母是什么人,孩子大概率也是什么人。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根据这个男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断出他的儿子如何。根据这个女人的一举一动,就能推断出她的女儿如何。
父母跟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相像呢?我想,有这3个原因。首先,子女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父母有什么性情、习惯,都会被子女继承。
其次,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到子女的三观。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三观传递。这就导致,子女的三观,大概率跟父母的三观特别相近。
第三,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会被父母同化。父母是什么人,孩子长大后,也差不多是什么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父母是粗鲁之人,子女不会温柔到哪里去。父母是世家之人,子女也都有世家的温文尔雅,有礼有节。这,就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03
父母是什么阶层,孩子也会是什么阶层。
谈到“阶层”的问题,人们都会特别敏感,因为人类世界的阶层有三六九等之分,有高层,就会有中层,自然就有底层。
所有人都希望活在高层,而不希望活在底层。当然,这是做不到的。从“二八法则”的角度来说,底层的人占了多数,中层不多,高层最少。
人们常说的改变命运,就是从底层奋斗到中层,也就是从低产奋斗到中产。这,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
父母没啥文化,也不懂得教育孩子,孩子很大几率初中毕业就到了技校,不再有读书的机会。这种被“五五分流”到技校,最后到工厂打工的孩子,只能是底层人。
父母有点文化,也有点积蓄,要么鸡娃子女到普通一本及以上的大学,要么让子女到国外名校镀金。反正,这类子女的命运,比前者要强太多了。
父母是否有文化,是否有远见,是否有钱财,是否懂得教育,都跟父母原本的“阶层”有关。而阶层,会代代相传。
04
出生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这辈子的上下限,基本就被固定了。
受原生家庭影响最大的,并非60后、70后,也并非80后,而是95后以及00后,甚至未来的10后、20后。
为什么原生家庭对60后、70后和80后影响不大呢?因为在六七十年代,每个家庭都贫穷,所以原生家庭之间的差距不大。
为什么原生家庭对95后、00后以及后边的人,影响巨大呢?因为在今时今日,不少家庭的层次都固化了,孩子在哪出生,就是哪里的人。
举个例子。00后在北上广深出生,跟在贫穷的农村出生,基本有几辈子的差距。在北上广深出生的土著,一套房子,就是后者可望而不可即的。
同时,是出生在大城市,还是出生在农村,教育资源差别很大。如果你是清北毕业的老师,那你是希望到大城市的学校教书呢,还是去农村的学校教书呢?
毫无疑问,绝对是到大城市的学校教书。这就注定,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所受的教育,绝对比农村的孩子要好。
05
家庭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子女的未来。
读书可以改变阶层,这是不可否认的。不过,在读书、综合素质这两点,究竟是大城市的孩子优秀,还是贫穷家庭的孩子优秀呢?
说句很刺耳的话,贫穷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跟别人读到985,或者到国外镀金过的孩子,根本就没得比。
除了城市和农村有差距,哪怕在大城市当中,不同的家庭都有巨大的差距。
比如说在广州,他虽然是本地人,有房子,但他没啥存款,没有充足的资源,子女也就如此了。反之,他既是本地人,有房有车,有充足的资源,那他的孩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优质岗位,不会在市场流通,只能通过资源获取。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