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行星运动规律
1686年是近代科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该年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完成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此书提出了牛顿三定律、微积分的原理且还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规律作出了准确的解释。此书能解释地球为什么一直绕着太阳旋转而不飞走是因为万有引力。但是地球一开始是怎么转起来的牛顿想不出答案,只能说是上帝推了地球一把,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推动力之说。
星云形成学说
科学史上,第一个正确解释太阳系和所有恒星起源的学说是康德提出的星云说。1755年康德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物质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为星云,但因为是匿名发表且用的是哲学家的语言而不是科学描述,所以没人关注。后来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是在1796年发布的星云说,但是一般认为他没读过康德的论文。拉普拉斯用数学和力学定律描述了星云物质的旋转、吸引最后收缩形成星系的过程。这才被科学家广泛接受,因此星云说也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星云说是动态看事物的,认为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星云形成过程
大爆炸后,星云内部的原子密度不同,高密度区域的原子首先因为万有引力收缩到一起,然后再吸引低密度处的物质,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坍缩”,而且在坍缩时星云不同区域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受力不平衡,会产生一边收缩一边开始缓慢的旋转的情况。
这些原子团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到一定程度时,高密度的原子碰撞,导致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发生核聚变(氢变氦),发光发热,且热量使星云团向外膨胀,在某个点收缩力和膨胀力相抵消,形成了发光发热的恒星,就像太阳一般。----我猜测在中心部分会有更高的压力和温度生成一点重元素,但是含量极少
但是光靠氢和氦是不能形成地球这样的固态行星的,(需要铁、碳、氧)。如果要依靠核聚变是需要很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如果恒星质量不是很大,比如太阳,那结局就是知道氢耗尽也不会有原子量大的元素产生。必须要质量非常大的恒星,能在上亿年的时间里把氢转为氦后再进一步聚变才行。
一些恒星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发生超新星爆炸,所有元素都被抛回到星云中,再次重复坍缩和自旋过程。部分重元素形成了固态行星例如水、金、地,部分气体聚在一起生成木土天海的气态行星。
地球之初
地球起初有一个火星大小轨道非常接近的行星做邻居(名为Theia,古希腊月神Selene的母亲)。距今45.3亿年,他和地球相撞了,有一大块(或是两大块)飞了出去,飞出去的变成了月亮,剩下的变成了地球。--阿波罗飞船带回来的岩石表明是和地球相同起源的。
地球之初,温度很高,重的元素下沉,轻的上浮。经过一亿多年的冷却,大气中的水汽冷凝成了液态水,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生存的基础。起初大海是酸的,经过亿万年不断的溶解陆地和海底的盐分才形成大体均匀的咸水。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原始大气中,雷电不断,这些条件让一些分子偶然结合,形成叫做超分子的结构,并在海洋中发展。1953年,哈罗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发现,在一个封闭空间中,将甲烷、氨、氢和水的混合物经过放电后,产生了氨基酸。另外有种说法是生命是陨石从外太空带来的。无论谁对谁错,反正地球上出现了超分子。
这些超分子把海洋中其他的分子聚成类似结构,就像复制自己一样,每次复制都会产生细小的变化,大部分变化会让分子消亡,但有一小部分会进化为更稳定的新超分子。这些超分子是什么,在1986年,美国的卡尔沃斯提出应该是RNA核糖核酸,RNA出现于距今40亿年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