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女儿朵朵已经完成了几天的黏土作品“楼梯”不幸摔在地上,一折两半,4岁的小姑娘顿时闹情绪了,既生气又不知所措。我对摔坏的态度就是可以再重新做一个,说不定可以做的更好呢。
朵朵当时并不能接受这个观点,但情绪稍微平静了些。这件事我其实没太在意,我对她有个认知就是现阶段她是个秩序感很强的人,打破原有的东西会让她不舒服。
过了几分钟,她兴奋地叫我,我伸过头看,“楼梯”复原了!
我很好奇,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朵朵说,我用新的黏土粘的,软的可以粘硬的!
我很欣赏地说,你这个想法太好了!我都没想到呢
朵朵非常开心,从她重复展示她的拼接创意可以看的出来,好像解开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今天早上当她执着于驱蚊手环带不好,并为此沮丧,闹脾气时,我提醒她,黏土断了你都有办法,戴驱蚊手环会不会也有办法呢?
这句话像对她施了魔法一般,她瞬间平静下来,开始耐心的重新操作。是不是很神奇?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1.以儿童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调节儿童对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儿童把瞬间经验转为符号概念。新黏土可以粘住旧黏土,从而复原作品就是儿童学习的过程。家长看到并强化这一点非常关键。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儿童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
所以在面对同样困难情景,家长的正强化可以调动孩子曾经的成功体验,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3.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常常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也非常重要。家长需要积极正向建构孩子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