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一部《红楼》,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读过,但注意到甚至喜爱上小红的,大约不及十之一二吧!
严格的说,我也不能算喜爱小红。对于这个人物,我理性的叹服胜过于那种未可言状的感性喜爱。第一次注意她,缘自于高中一个同学的文章,她说“林黛玉,林红玉,一青一红,多像一对姐妹的名字啊!”(当时很是佩服这位同学研读的细致,现在的探轶学说搞的这么热,怎么就没有学者从这个点入手探轶探轶呢,我们知道曹公取名不是随意的,这也许还真能自成一说呢!)林红玉,多美的名字啊。遗憾的是通篇著作,只在小红第一次出场时提及,以后再不见踪影,书里说的也很清楚“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名为小红。”只一个名字,就如此的卑微,更何况于人呢!因此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可宝玉却不认识她,小红的解释是“从来我又不递茶送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也不做,哪里会认得呢。”小红,一个粗使丫头而已!
自从关注了她,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小红在怡红院只是个粗使丫头呢?论相貌,宝玉看到的是“有一头黑鸦鸦的头发,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十分干净俏丽的丫头。”贾芸看到的是一个“生的细巧匀净的丫头”。这样的容貌,似乎不应该是个做粗活的丫头。论出生,就更另人疑惑了。同样是家生子,鸳鸯就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和地位,连正经主子都要叫声“姐姐”,而小红是荣国府总管林之孝的女儿,且不说不能在怡红院做主,还甘拜晴雯这干人的下风。要知道晴雯只不过是赖嬷嬷送给贾母的礼物,是奴才的奴才。我也想过是不是年龄的问题,可书里白纸黑字清楚的说小红十六七岁,那么和袭人等也差不多。
很长时间觉得曹公故意掩盖了这个人物的光彩。这和掩盖香菱不同,对香菱,只不过用了欲盖弥彰的手腕,一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就让她的才华刺伤了看官的双眼。对小红,似乎曹公根本不愿意让人来欣赏她。
到底为什么呢?
我想理解了小红,也就获得了答案。首先要从凤姐的一句话入手“原来是林之孝的女儿,他们夫妻两个,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锥子扎不出一声,没成想养了这么个伶俐丫头。”原来林之孝夫妻是这样的人物。也难怪,作为管家,上有琏二爷琏二奶奶这样的厉害人物,下有“专管生事,天天做耗”的管事奶奶们,没有这身本事也混不长久啊。小红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以说园子里的事她比谁都清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她早懂得了这个环境里的处事之道。她知道,作为丫头,很难逃脱“撵出去,配个小厮”的厄运,不管你今天是枝头凤凰还是路边草芥。于是在坠儿替她抱不平时,她说了“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我认为是所有丫鬟中见识最高的话。当所有人都还陶醉在残春的温暖中,她和曹公一起预见到了逼近的严冬。
但小红并不像宝钗那样一味明哲保身,因为作为丫鬟,她没有这个权利和福分,她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于是就有了“送荷包”这场好戏。虽然为自己的将来铺路,但小红没有半点谄媚的丑态,恰恰相反,伶俐可爱!简断爽利的一段“奶奶说”,一般人不读个四五遍是读不顺畅的,让我们看到了有别于黛玉的另一种才华,我认为一样的叹为观止。(87版的这一段,拍的绝妙,小红的形神音态,完全呈现出来)但真正让我震惊的是她能在闭塞的环境里有这样的见解:“愿不愿意,我也说不好,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事小情,也有个见识。”谁都知道,在二奶奶身边当差,没有一定的勇气是绝对不成的。小红不但有这个自信,还要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事小情,也有个见识,红楼丫鬟,试问还有能谁有这样的高度?用睿智来形容这个女孩,不为过!
如果仅至于此,那么有些人所抠病的小红的“攀高附上”也不算为空穴来风。但是,故事未完呢。蜂腰桥边的遗帕相思,固然比不上宝黛送帕提诗的风雅,却也是尘世中这对小恋人真情实意的约定。当这些小姐丫鬟或为感情或为地位缠绕在宝玉身旁时,小红早就跳脱了这个牢笼,跟着心的引领,大胆的爱上了廊下的二爷。原著说小红“下死眼把贾芸盯了两眼”,每每读到这,我总会微笑,为小红的纯真,也为她的勇气。这两个平凡善良的人成了书里唯一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也许还有贾蔷和龄官),虽然难逃悲剧的命运(这是全书的基调),但有这些作为人生的内容,足矣!更难能可贵的是,贾府落难,小红夫妻没有忘恩负义,因此,才有了一些学者认为的“小红探狱神庙”之类的情节。
留心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书中最美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安排了小红,作为这两个情节和人物的衔接者。我觉得,抑或是作者刻意的暗示。黛玉的孤标傲世,固然真,但为世所不容,宝钗的人情谙达,固然慎,但为心所不容。是小红,在敏锐和聪慧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