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文化的体系中,孔子具有无上的历史地位,他创立和发展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广为全世界所认同的,正如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李泽厚认为,孔子是第一位把原始文化中的“礼乐(yue)”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将原始文化中服务于神的这两个方面纳入到日常现实的世间生活、人文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换句话说,就是让原本是专用于祭祀神灵的礼仪制度等走下神坛来到人间,不再是服务于神,而是服务于人。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继续发扬和光大了这条路线,构筑完成了儒学的基础架构。
此外,孔子建立的儒学体系,一直主张“入世”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通俗 的话来说,就是面对困难、没有条件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拼搏思想!经过孟子的升华,最后形成了“舍生取义”这样一种人生宗旨,即《孟子》中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义”,连生命也是可以舍去的。
在人格的修炼过程中,儒家也建立了层层的理论体系。首先是要做到乐观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次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最终要成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品格,才算是真正成为大丈夫。
儒家的入世,注重实践,注重从自我做起,是一套有着实践意义的哲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通过从“修身齐家”这样的小事做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最终追求的是“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宏伟理想。
总的来看,儒家学说形成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架构的健康性,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的确比较实用。比如,儒家一方面提出要加强社会的层级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比如《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强调要恢复社会的层级,各个层级要按照本层级的规则去运行。另一方面也强调草根阶层的力量,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先进理论,修正了过分强调君王的权力、忽视老百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儒家发展到宋朝和明朝一代,陷入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这种纯“内修”的清谈之中,就逐渐偏离了初衷,缺少了发展过程中的蓬勃朝气,变成了一种学究式的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