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读书志
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作者: 大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05:07 被阅读9次
    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白话文]

    当初,晁错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哗然。晁错的父亲听说了,从颍川老家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离人家骨肉之亲,带来这么多怨恨,你这是在干什么呢?”晁错说:“固然是这情况,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说:“刘氏安而晁氏危,我要离开你,我走了。”于是服毒自杀,说:“我不忍心看到大祸临头!”过了十几天,吴、楚齐国皆反,以诛晁错为名。

    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景帝与晁错商谈出军平叛的事情,晁错想让景帝统兵亲征而他自己留守长安。晁错又建议:“徐县、僮县附近一带,吴国没有攻占的地方,可以送给吴国,争取他们退兵。”

    晁错一直与吴相袁盎不友善,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总是避开;袁盎出现在何处,晁错也总是避开;两人未曾在同一个室内说过话。等到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处以相当的刑罚,确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诏赦免袁盎,把他降为平民。

    [点评]
    历史人物真有趣,两个政治人物:袁盎、晁错,他们都算是“忠臣”,心里都想着汉室江山,可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像小孩子赌气,从不碰面,从不在一个屋檐下说话,晁错多次想算计袁盎,而晁错的死,袁盎算是主谋。
    但,历史学家更有意思,司马迁非要把他们放在一起来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让他们永远呆在一起。

    吴、楚叛乱发生后,晁错对御史丞、侍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吴王掩饰,说他不会叛乱;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严惩袁盎,他肯定知道吴王的密谋。”御史丞、侍御史说:“如果在吴国叛乱前,治袁盎的罪,可能会中止叛乱密谋;现在叛军大举向西进攻,审查袁盎,能有什么作用!况且,袁盎不会参预密谋。”晁错犹豫不决。

    [点评]
    晁错想因“七国之乱”打击袁盎,找自己的下属,准备让他们纠察袁盎(也可能有私心),可是下属们却做“老好人”,为袁盎说好话,递条子、传情报;等到汉景帝正犹豫于袁盎的建议,诛晁错以平息叛乱时,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原因何在?因为晁错“为人峭直刻深”。而什么是“峭直刻深”,用今天的话就是想做事、能做事,为了做事耽误了“做人”(得罪人)。

    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亲口说明原委。

    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入宫晋见,景帝正与晁错在调度军粮。

    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叛乱,你觉得局势会怎样?”

    袁盎回答说:“不值得担忧!”

    景帝说:“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为盐,招诱天下豪杰;军队头裹白布举兵叛乱,如果他的图谋没有万全的把握,难道会起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

    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豪杰也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叛乱了。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没有户籍的流民、私铸钱币的坏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

    晁错说:“袁盎分析得很好。”

    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

    袁盎说:“请陛下让左右回避。”

    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迈着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

    景帝突然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各自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他们才造反,准备向西进军,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才罢休。现在的对策,只有斩晁错,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都会撤走。”

    于是,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不会为了爱惜他一个人而向天下谢罪的。”袁盎说:“我计策就是这样,请皇上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王的准备。

    过了十多天,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疏弹劾晁错:“辜负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与群臣、百姓疏远,又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毫无臣子的礼节,犯下了大逆无道之罪。晁错应判处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全部公开处死。”景帝批复说:“同意所拟判决。”晁错对此却一无所知。

    壬子(二十九日),景帝派中尉召晁错,欺骗他说坐着车巡察市中,于是,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在东市被斩首。

    景帝就派袁盎与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为使臣,出使吴国。

    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点评]
    司马迁解释晁错之死: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说晁错打击袁盎是不急国难,公报私仇,我以为有失公允。似乎“七国之乱”是晁错擅权变政引起的,这就很不公平,汉自高祖分封同姓诸侯,和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本身就是一组矛盾,是历史前进方向(集权制)和暂时现实情况(秦强推郡县而亡,军功贵族势大)相互妥协的产物,这组矛盾终究是要解决,早解决,动静小,越是晚解决,危害将会越大。晁错“敢为天下先”,牺牲自我,解决这么个大问题,难道他不知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的道理吗?反被袁盎、陶青、窦婴等众人围攻,死后更被司马迁说成:峭直刻深、擅权、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岂不是不公平!
    [华杉先生评论]

    晁错要办大事,大事来了又没有静气,乱了方寸。晁错居然要割两个郡给吴国,这真是不可思议,他当初削藩的时候不知道他们要反吗?他认为赏给吴王两个郡他就会退兵吗?大家都撕破了脸,只能在战场上见,还能讲和吗?
    景帝也荒唐,他居然相信杀了晁错就会有和平。
    不过,对景帝的荒唐慌乱,可以理解,巨大的压力和恐惧,让人慌不择路,什么方法都想试一试。他出卖晁错,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果卖了晁错能买来和平,不管机会多么微小,先试一试嘛。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他为什么处晁错腰斩之刑,改成斩首不行吗?腰斩是极为残酷的刑罚,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腰斩之刑周朝就有,直到清代才废除,据说是雍正皇帝对俞鸿图实行腰斩的刑罚,俞鸿图被腰斩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气绝身亡,雍正听说之后便觉残忍,命令废除这一刑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晨读:《资治通鉴》[145]“七国之乱(2)” ——晁错被腰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d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