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接触的小学生来说,150分钟(25+10+20+10+40+20+15+10)是他们全部的非课堂时间,包含吃饭、做操、如厕。380分钟(30+40*7+60+10)是他们全部的课堂时间,必须待在教室里。
没人统计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一名小学生要写完多少支笔芯。但看着办公室里每个老师桌子上那么一摞摞作业本,想必他们要写完的笔芯,不在少数。
很自然的想到自己小学时,与现在的他们相比,究竟更幸福,还是更痛苦?
虽然并不能记太清楚,但是很确定的是,那时,没有那么多作为考试科目的课,且,很确定的是,《美术》《音乐》《体育》《劳动技能》《书法》都是真正的画画、唱歌、操场玩耍、剪纸制作、写毛笔——尽管那些老师们并非科班出身,但能画一黑板不错的画,弹奏需要用脚踩的琴。
而如今,在我的学校,近四年的时间里,这些非考试科目,几乎都是被考试科目的课程占据——课程表上的其他非考试科目(《安全教育》《信息技术》《活动》),也是同样的境遇。
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看来,放弃这些“没用”的非考试科目用来进行考试科目的教学,是理所应当的事。这些非考试科目究竟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益还是有害,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回答。但现实情况是,没人敢那么做——无论是在上一次考试中赢得头名还是无奈垫底的班级,都不敢真正开展这些非考试科目。
以学生整体成绩作为标准对教师进行奖惩,被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学生,并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那类学生——拉低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的那些学生们,无疑是被重点照顾的对象,也是被厌恶的那一群人。
他们完不成作业,他们做不对题目,他们考不出高分。
他们被批评,他们被嘲讽,他们被打骂……
身处其中,每个老师所感受到的,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绝不在少数。不少老师战战兢兢,唯恐在每一次的评比中排名垫底,唯恐被校长批评、被家长指责。学生的考试成绩事关老师的奖惩、职称、工资,甚至还有晋升。
自小学一年级,学生们就加入了残酷的求学之路。不少学生觉得自己成为了老师、家长的考试机器,而事实,一定程度上真的如此:大量的字词,大量的计算,大量的单词……太多需要背诵、书写的内容,太多所谓的“基础知识”。
这是一场影响因素多元的激烈竞争。
我看着眼前这些十岁左右的娃娃们,内心里五味杂陈。
我会庆幸自己生于那么个年代,还是会遗憾自己没有生于当前这个时代?
后面几年里、十几年以后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童年?
祝他们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