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1、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A、夏的源流及其活动区域。夏本来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个部落联盟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二个姒姓氏族部落组成的。
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左传》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禹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之后,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曾以行天之罚的名义征讨三苗,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都阳翟(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
C、禅让制度的消亡。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战国策》称“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禹死之后,传位给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结,夏王朝产生了。
《礼记·礼运》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选也。”《礼运》篇所讲的“天下为家”,“世及以为礼”正恰当地表现禹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完成了禅让制向传子制的嬗变。
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所建立的奴隶制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奴隶制形成后,原来的部落首领相继转化为一邦之“君”,所属的父权家长又相继转化为世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一邦之内的全部田地都为邦君所有,其下的各级贵族之家,又各自分有邑聚或一部分田地,他们都以役使奴隶耕作为主,这样,就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从夏朝开始,在众多邦国之上,又建立了统治全国的王朝。形成了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这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也是与此相适应的。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
被统治阶级:在田间劳动的人,通称为“民”。主要有黎民、庶民、庶人、众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妾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同时,还有平民。
职官是建立国家的必要条件,凡建国家者,必有职官。夏王朝建立国家后,也同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政权机构。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史记·夏本纪》曰:夏“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夏代国家政权初创,官制也比较简单。夏王朝的时期,军事和民事还没有分开,长官当既管军事又管民事。夏朝的官员称为“正。”夏少康曾为有仍氏(今不知何地)“牧正”,为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一带)“庖正”。
夏王朝建立以后,也随之出现维护国家统治的暴力机构和手段,如刑罚、监狱和军队等。
夏后氏对所属的官长及民众有生杀之权,《国语·鲁语下》云:“昔禹致群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启在讨伐有扈的甘之战中,对其士卒说:如果战争中不努力奋战,“予则帑戮女。 ” 《集解》引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之。”夏后不仅对其部众成员,对其妻孥亦拥有生杀之权。
夏王朝已有监狱。《史记·夏本纪》曰: ( 桀 )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夏台,《索隐》曰:“狱名,夏曰钧台。”又引皇甫谧云:“‘地在阳翟'是也。”夏台,就是夏王朝的监狱,在今河南禹县境。
夏王朝对外多次发动战争,他们常常把战争获得的战俘杀掉或用作人牲以祭祀。二里头遗址中的一些灰坑和灰层中发现许多人骨架,有的人骨架和兽骨埋在一起,无任何随葬品。葬式有仰身、俯身、直肢、屈肢或蹲肢葬式。有些骨架身首异处,有的做綑缚状,往往数具骨架共埋一坑,或只有头骨和零星的肢骨。不少死者的掩埋情况不像是自然死亡,可能是虐杀后被随意处置或与祭祀活动有关。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夏代统治者的凶残与野蛮。
夏代早期国家应该有军队。如《墨子·兼爱》记载,禹伐三苗时说:“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有了公共权力机关,有了众多的官吏和军队,就要由人民交纳贡赋来养活他们。捐税成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一天耕种五十亩土地而交出收入量的十分之一为捐税贡赋。为了征收贡赋,制定了关石和钧等度量衡制度。
都邑: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鲧作城郭,禹居阳城。
二、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1、二里头文化遗址
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十八里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大面积遗址,堆积着厚厚的文化层,可分为四期。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陶器一项就有360多件,各种大小器物达七千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宫殿遗址,以及各种窑穴、灰坑、水井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里头文化独特的特征,是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组合,有作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宽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则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另外还有澄滤器,器盖以及觚、爵、盉等。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定,第一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或稍晚一点。
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
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庙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2、社会经济发展
A、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
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在使用。种类以镰、刀、斧、钗为主,还有木耒。
C、手工业:制陶、骨器、玉器、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
D、酿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
3、科技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A、记载日食
B、记载流星雨
C、干支纪时法
D、夏小正
E、文字
三、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
1、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启死后,子太康继位,太康只顾田猎游玩而不恤民事,使夏朝势力有所削弱,东夷势力遂趁机西进。东夷族的著名首领是羿,或称后羿。他以善射著称。据说是弓的发明者。太康的时期,后羿率领部众从东方的鉏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今洛阳市南),称有穷氏,得到夏民拥护而得到了夏朝政权。“太康居斟寻”。太康以后,虽然其弟中康继为君王,但国事一由羿决定。中康以后,其子相继位,相逃往斟寻氏和斟灌氏,羿独揽夏朝大权。
《左传》记载,羿得夏政之后,恃其善射而只顾田猎,不修民事。废弃贤臣伯困、武罗等,却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寒浞。寒浞谄媚于上,怂恿后羿田猎游玩。自己却趁机网罗党羽,拥有了很大权力。趁羿猎之机,寒浞将羿及其全家杀掉,占据后羿妻室,袭有穷氏之号,夺取了大权。
寒浞子浇被封于过,浇率众灭掉了斟灌氏,杀夏后相。相妻缗正值妊娠,翻墙逃至母家有仍,生子少康。
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设官分职,派人到浇处为间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准备恢复夏朝。少康率众灭浇于过,又命令其子杼灭豷于戈。有穷氏至此而灭亡,夏朝得以复兴。
当时各个方国部落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少康的复立与方国部落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古本《纪年》说“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可见少康与诸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历了三代人的时间和尖锐复杂的斗争。代表东夷势力的羿和寒浞虽然能在一个时期里占据统治地位,但终究没有夏的影响深远。
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杼——槐(九夷来贺)——芒(东狩于海)——泄(结交四方畎夷)——不降(伐九苑)
少康以后,夏朝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少康子杼在位之时,夏朝形成复盛的局面。为了便于向东开拓,杼将统治中心从原(今河南济源)迁住老丘(今河南开封县北),派人征伐东方。夏人对杼很尊敬,《国语·鲁语》说“杼能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能继承禹所开创的事业,因此用隆重的“报”祭来祭祀杼,以怀念他的功绩。
杼子槐继位以后,居住在今淮河流域和泗水流域的九个东夷部落都纳贡祝贺。槐子芒在位时曾经“东狩于海,获大鱼”,可见夏依然与东夷有密切关系。总之,自少康以后,夷夏关系稳步发展,到芒子泄的时候由于东方已无后顾之忧,所以便有力量向西发展。泄时,夏与西方的畎夷关系密切,“始加爵命,由是服从”接受夏朝纣号,表示顺服。泄子不降曾经率兵讨伐西方的九苑,以扩展夏对西方的影响。
3、夏朝的衰落与灭亡
A、孔甲乱夏
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史记·夏本纪》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这是可信的说法。春秋时期的人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谓“乱夏”是指孔甲改变了夏朝的传统做法。然而,当时的夏朝在诸方国部落中尚有一定影响,孔甲以后两传至后发继位时,一些东夷部落还“宾于王门,献其乐舞”,以表示祝贺。
B、夏桀亡国
(1)根本原因:失去了部落方国的支持
孔甲以后四世即履癸,名桀,又称夏桀。相传桀甚勇武,《史记·律书》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他的最终失败跟桀时夏与诸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很有关系。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夏桀曾经“为仍之会,有缗叛之”。有缗氏是帝舜后裔,为姚姓之国,因不服桀,而被夏所灭。《国语·郑语》说“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桀还将商族首领汤囚禁于夏台,后虽释之,但与商族关系已经完全破裂。总之,夏朝末年,许多方国部落叛高桀而归服商汤。夏桀失去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这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压迫民众,贪图享乐,众叛亲离
桀的对内政策也是很错误的。《尚书·汤誓》载商汤语指责夏桀:“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是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朝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肯忧虑民众疾苦,不能放开束缚民众的罗网,所以才彼商灭亡。古本《纪年》说“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其臣关尤逢谏,被夏桀杀掉。夏朝的一些大臣因不满桀的残暴统治,而投靠商汤,夏桀末年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3)商灭夏
夏朝后期,商族强大起来。大约在前16世纪时,商汤联合诸侯势力,先翦灭韦、顾、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进军夏朝腹地。桀在惨败之后,被放逐。《史记·律书》正义引《淮南子》说:“汤伐桀,放之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南巢之山在今湖北巢县,桀死于此处应当是夏朝覆灭以后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