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词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梁启超对此词的评价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美人形象乃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王国维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
在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今,这种“寻她”欲不断高涨,岂止“众里”和“千百度”,与此同时的浮躁感也不断攀升。马不停蹄的追寻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或是寻得自己所需,从此安稳度日;或是继续追寻,换言之,不停的逃离,逃离现实所存在的。直到“蓦然回首”时,才有可能看见“那人”。这里的“那人”或是人,或是事,或是物,或是思想······怎样才能“蓦然回首”?
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书》中如下写到:
我们总是在追寻某个永恒的东西——永恒指的是会延续下去的东西。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在改变,譬如出生、老化和死亡。
很少有人能说出“我不知道”之句话,如果能说出口来,所有的恐惧自然会止息下来,因为这么一来记忆的活动就止息了
已知只能透过思想来运作,也就是记忆面对眼前的挑战而产生的反应。很显然我只能觉察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我必须认清念头不论多么细致、多么高尚、多么愚蠢低下。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像克里希那穆提那样,看透了生命,或许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的去感受生命,感受所拥有的一切,感受当下所能把握住的一切,感受做每一件事的瞬间,感受每一次微笑,感受每一次皱眉,感受每一次呼吸!
“追寻”或“逃离”都不如“认得当下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