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理位置
艾洼在村后岭沟的一处洼地,下边连着岭沟渠地,上边过全交岭接着花峧东栈与南峧相交;东至窑凹,西至道峧岭。
东径113.80度至113.81度,北纬36.61度,海拔790至1030米。共有梯田434块,土地面积128.74亩,堰长25293米,其中荒废地有61块,面积28.3亩,堰长5013米。
二:地形地貌及明显标识
艾洼沟属岭沟的一个支沟地属西北走势,在东北坡面。三处共有花椒树3340棵,软枣树35棵,杜梨树2棵。
明显标识:艾洼北面有石檐子1个,羊圈1个;花峧东栈各处大小分布有石檐子18个。
三: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农作物
土壤:中下部渠洼地属红黑土质,土层厚,水土保持良好,上部坡地属白沙土质。渠地宜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洼地坡地适宜种玉米、谷子、大豆、高粱等作物;白沙坡地宜栽土豆等农作物。
四:土地演变及传承
1946年土改前,艾洼地属刘玉良、刘所迋、李明榜等人的祖上所修建;岭沟渠为付中榜祖上耕种;花峧东栈是李乃京、曹申吉等祖上修建及耕种。1956年建社后,艾洼归四街一队、三街三队等所有;岭沟渠归四街、五街管理;花峧东栈归三街、四街、五街三道街管理耕种。1976年调整插花地划分,艾洼划分给四街三队耕种管理;岭沟渠调归四街所有;花峧东栈调整归三、四、五街各生产队管理耕种。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艾洼由曹金平等人耕种;岭沟渠由李海魁、李移江、刘军魁、刘风魁等人耕种;花峧东栈由刘区榜、曹榜灵、李土海、曹如平等人耕种。
五:地名由来及故事传说是
很久以前,艾洼在没形成梯田的时侯,这里生长着大片的艾草。由于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要往门框上插艾草,以示平安、安康。所以人们到端午节前昔,就会相继来这里采集艾草,好回去往大门上插。也是由于这里的士质土壤性能好,后来就有几户人来这里修田造地,然后以长艾草为由称这洼地叫做艾洼。因为这洼地土厚,质地好,种庄稼长的旺盛,产量也高,人们便说要论好地数艾洼了。
‘ 艾洼搭岭担过去便是花峧了,花峧这面的地大多是南郊村的,我们村的地是和南郊交错在一块的。花郊地是从南郊那边买来的,原来就叫花郊,买回来以后还就这么叫着。
第一小节:艾洼
一:地理位置
艾洼是岭沟内的一道小支沟洼地,东至艾洼上脑,西边临路,北邻全交岭,南到下渠地。
东径113.81度,北纬36.58度海拔1030米。有梯田205块,面积30.24亩,堰长6855米,其中已荒地7块,面积0.7亩,堰长280米。
二:地形地貌与明显标志
艾洼属于岭沟里的一支小沟地,地势西北走向,在东北面坡上。
栽有花椒树340棵,黑枣树14棵,桐树个。
北面有檐子一个,羊圈一个。
三:土质及适宜农作物
地属红土质,适宜种麦子,玉米,谷子等作物。
四:土地演变及传承
艾洼地土改前由刘玉良,李明榜,刘所廷等祖上修造耕种,建社后归四街一队,三街二队,三队管理耕种,76年调整插花地后为四街三队管理,82年分地后由曹金平等耕种。
五:地各及故事传说
很久以前,艾洼在没形成梯田的时侯,这里生长着大片的艾草。由于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要往门框上插艾草,以示平安、安康。所以人们到端午节前昔,就会相继来这里采集艾草,好回去往大门上插。也是由于这里的士质土壤性能好,后来就有几户人来这里修田造地,然后以长艾草为由称这洼地叫做艾洼。因为这洼地土厚,质地好,种庄稼长的旺盛,产量也高,人们便说要论好地数艾洼了。
第二小节:岭沟渠
岭沟渠是
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