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马奇论管理》关于组织决策部分,读的过程中几度拍案而起,正常这样一本经典著作,读完后应该是满满的成就感和优越感,但这次,因为一个小小的插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本书中关于组织中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并不令人惊悚,这些内容都是比咸鱼干还干的存货,所以建议尽量不要去图书馆阅(shui)读(jiao)。当时捧着这本书,特意找了一家咖啡厅,点一杯最苦的咖啡来提神。依靠咖啡因,勉强能继续坚持,直到看到一句话,瞬间身体一阵战栗:
决策者并非一面对问题就知道所有的可选方案、各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以及各预期结果的出现概率,它们需要经过搜寻才能发现这些信息。关键的稀缺资源是注意力,所以大部分有限理性理论都是关注注意力分配的理论。
这段话,看起来非常普通,合情合理,关键的部分是“注意力”这三个字。
在这里,先给不上网,不阅读的人,普及一下注意力分配理论。简单来说,注意力,是我们投入到某个事物上面的关注度,包含时间和精力等。而人类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并且多变的,在某个事物上投入的多,意味着其他事物上的关注就少了。注意力投入的方向,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就好比在日常生活中,每天的业余时间就那几个小时,把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英语中还是偶像剧中,决定未来你能得到的成果。
接着继续说,请注意,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时间是2010年,而英文版是则可以追溯到1992年。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听到“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这个概念,是在《逻辑思维》的公众号60秒语音中,罗胖谆谆教诲会员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后来李笑来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中,开场的重头戏,便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个论断获得数万个赞赏,数千条赞同的留言。但凡把自己划定为“文化圈”的人,都爱谈到这个理论。这句话,一度成为我的座右铭,对罗胖和李笑来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可没想到,马奇早在14年前就提到了这一理念。在网上查找学术论文,目前能找到最早关于注意力的论文,发表于1970年,G R J Hockey在1970年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的CHANGES IN ATTENTION ALLOCATION IN A MULTICOMPONENT TASK UNDER LOSS OF SLEEP,谈论人类在睡眠不足,影响注意力在多重任务中的分配。紧接着,注意力分配理论逐渐被运用在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领域,进一步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查到这里,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知识体系简直太落后。被华丽丽的甩了几条街的事实,让我感到很绝望和恐慌。之前一直认为自己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总是很主动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源,却没想到,原来吃的都是他人嚼过多次的米渣。
在那家咖啡馆,我后知后觉的突然醒悟,在一个时代里,那些掌握时代话语权被众人跟随的引路人,往往是那些距离时间源头最近的人。站在时间的源头,获取到最源头的知识,便可手摘星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