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21:25 被阅读0次

    【摘要】

    素德育,是基于当下德育流弊而提出的,是去伪存真、去表就里、去繁就简的德育,是对德育的原点回归,是真实而本色的德育,是素淡而简朴的德育。做真的德育,追求德育的本真质地;做“消极”的德育,追求自由的德育;做有“低度”的德育,做平等的德育;做有故事的德育,追求有情有义的德育;做有书香的德育,追求有文化底色的德育;做有感悟的德育,追求有个性表达的德育。

    【关键词】素德育  真德育  “消极”德育  “低度”德育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素德育,是去伪存真、去表就里、去繁就简的德育,是对德育的原点回归,是真实而本色的德育,是素淡而简朴的德育。当下,德育重形式轻生命、重活动轻品质、重结果轻过程,重管制轻自由、重单向轻互动、重服从轻批判,流弊甚重。再细读陶行知德育思想,笔者更坚信了还原“素德育”本色的重要价值。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一、做真的德育

    先讲个自己的故事。

    教师节那天。上课铃响,全班主动起立,皆面带诡异的笑。PPT放,齐读PPT上赞颂老师的话。我惊奇,然后欣欣然享受这份荣耀,但越听越肉麻,越觉得空洞无物,越觉得刺耳。什么“蜡烛”啊,“灯塔”啊,什么“点亮智慧”啦,“辛苦园丁”啦,简直是严肃的荒诞。我打断大家,说了句感谢的话,转而一句一句地“点评”。然后问,谁写的?群指一男。一男颇有些难为情,实话实说——“百度”来的。

    大家用真情朗诵的竟是百度来的!这么大而空的赞许全班竟这么自自然然堂而皇之地读给“敬爱的”司老师听,这么大排场,那么精美的PPT,那么深情?这节课读给我,上节一定读给了“敬爱的”张老师听,下节又得读给“敬爱的”徐老师听,不一样的老师,一模一样的祝辞和爱?就不能默默地专门给我写一两句,比如“祝老师头发掉得再慢点,再少点”,或者什么也不写,谋个面,嘿嘿一笑,说声“节日快乐”。这不比你折腾了半天结果说了些费话、虚伪的话要强?只要真诚,哪怕幼稚,也强过虚伪,更何况是习惯性的虚伪、集体性的虚伪和成熟性的虚伪?就在课前操场升旗仪式上,演讲的学生“深情讴歌”老师,但一听那话,满嘴空大,满天飞假。十之八九是从网上扯下来拼了拼凑了凑。朗朗乾坤下,主席台下,五星红旗下,全校师生静静地听,然后热烈地鼓掌。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又一个庆祝活动结束了。

    我想,我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去批评学生,但这不正是教育的报应吗?教育中的假话、空话、大话以及连自己心里都怀疑的鬼话不少,有的说多了,连自己也信了,而这些话,我们充分借助于我们教育者的话语霸权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或以谆谆告诫的语气或以恨铁不成钢的心肠说教于学生,学生是听着,但是,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呢?他们多数是在心里嘀咕这些话的真伪,并因青春年龄的天然的逆反情绪而生抵触。不过,看起来,他们多数很乖。可他们心里却已在革我们的命了,我们在培养与我们的想法截然相反的学生。甚至,当这种教育愈甚,这种偏离就愈大;甚至,他们今后很可能会继承我们教育的虚伪精神,并极可能理所当然地发扬光大;甚至就是此时此刻他真的是对我们的虚妄之语深信不疑,但事后,必当悟及那些话的空虚和可恶,并加倍痛恨和排斥整个的教育。他们的心底会回响着“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声音。这太可怕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心还必会远离我们,用另种虚假来蒙蔽我们的眼睛和判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为此,他给孩子取了“问真”、“探真”的学名。要培养“真人”,就要有“真教育”和“真教师”。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

    教育者应是我们这个价值迷乱时代的良心。当下教育还存在着深刻的多元矛盾冲突,如何在喧嚣中保持一份独立、本真和智慧,让教育本质慢慢地不断彰显出来,让自我人格永葆完整和向上,这也许是当下教育者需直面的心理挑战。说真话,做真人,搞真教育,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剑合璧”了,教育的潜能才能爆发,光芒才能四射。台湾大学傅钟为何二十一响?源于台大校长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教育需要这种沉思的精神。教育需要一场深切到骨髓里的反省,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整个教育。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二、做“消极”的德育

    水满溢,月满亏。当下德育责任无限,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五花八门,挤簇逼仄,结果呢,老师整天忙得要命,德育却往往低效甚至无效。黑格尔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使人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生活,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被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教育,我主张要“消极”些。

    “消极教育”,是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力倡的。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现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成长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然成长!”与“消极教育”相应的是“无为而治”思想,道以自然为本,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陶行知先生强调“消极”德育,他认为:“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教育者的“消极”,智慧地培育出受教育者的“积极”。

    做“消极”教育,要确立正确的树人观。一是学生观,要顺天致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真正信任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允许学生出错,敢于放手,还德育以本来面目。二是教师观,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代替者。三是.课程观,以学生为本,教皈依学,让学生处于美好的德育生活中。四是策略观,紧扣“自主”,融于生活,注重“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道德体验),强调“内化”。

    做"消极的"德育,要多给学生和老师留点空儿,多些自主和自由。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的教育成长价值。压制问题和错误的产生,事实上是阻障学生新的进步,是淡薄教育者的职责。学校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谁犯的错多,谁的进步就大。教育非万能,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不折腾,不添乱,不自恋,不自大,不抓狂,做该做的。班主任要有足够大的舞台和安全的心理环境,有激情有智慧去创新经营,切莫以精细管理的名义压抑了他们的激情和智慧。有胆识多放手,允许他们出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坚强后盾。第二方面,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消极"一说,并非放任不为,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梅洪建老师在《不再做一个瞎忙的班主任》一书中提出“培育——发展”理念,不妨将其外延扩大至整个学校德育——所谓“培育”,就是为学生和班主任的发展搭建尽可能广阔的、动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所谓“发展”,则是指学生在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地舒展灵魂、习得知识和发展能力,使得每个学生和每位班主任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此,校园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做“消极”的德育,需要厘清三种关系。一是德育和活动的关系。"活动"不是德育的全部,甚至本应是德育极小的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德育应是活动之外的时空,或者可以这么认为:德育如盐,融化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菜无盐不香,你吃的是菜,还是盐?诸如“德育活动”“学科德育渗透”之说,非要扯德育大旗立山头,其实是搞德育和生活的对立。 二是德育队伍和全员德育的关系。德育处似乎是学校德育的职能部门,班主任似乎是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者,但我们又有"全员德育"一说。全员德育,听起来多么美妙,但除了德育处和班主任,沒多少人会承认自己是个德育工作者。人人德而育之,处处德而育之,我看除了不在把德育观念转变外,恐怕还要真正构建起全员德育的有效机制来。三是德育实效和德育荣誉的关系。评价德育高低优劣,根本标准不在于你荣获多少相关荣誉,而在于德育新常态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德育搞特色,创品牌,无可厚非,但德育究竟好不好,还是要看学生的精神变化。

    “消极”德育是“盐化”的存在,是空白的艺术,是平常的生活,是精神的提升。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三、做有“低度”的德育

    笔者曾在校园里拍过两张照片。一张拍的是偏于一隅的嫩草,小草坚挺上冲,如果拍摄角度再往下一点,那就可以直插云霄了。虽一张是紫玉兰花苞。枯枝嫩叶之隙,蓝天做背景,翘立枝头,身材丰腴,气质优雅,辞柯欲飞,叫人爱怜。其实,花苞仅与我胸齐,我是极力下蹲才拍得这幅《玉兰飞天图》。调整视角,降低高度,就会有奇趣心得。德育,要有足够的低度。

    我们德育习惯“高大上”,习惯于“师道尊严”,习惯于俯瞰式的指训,习惯于板着脸,习惯于像教条式的表情。学生就觉得没意思,没意义,没劲,没诱惑。他们希望同样是人的有着七情六欲的老师,表情是丰富的,人是可亲近的,是有意思的。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作客岭南大讲坛时,对小学生守则做了个对比。他说咱们的守则空洞,什么都对,都没问题,但一个小学生他不知道怎么做。反观英国小学生守则,则大不同。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二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最后,坏人可以骗。我们空洞的德育,太需要降低高度。

    有低度,是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成长需求的平等民主的教育视角,是一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教育姿态,是一种美好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自然而融洽的教育方法。笔者倡行“蹲下来,到学生中去”。这是基于教育的良知、教师职业的特性和过一种诗意人生的梦想提出来的。陶行知先生曾言:“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学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所以一个教师,来到学生身边,来了就是来了,自然得像一阵风。到了学生中,妙绝的灵感、鲜活的发现以及莫名的机智,总是不失时机来到,情谊的美好、青春的激情以及人生的幸福,总是幸福得让你心颤不已。“到学生中去”,是构建起一种师生互动的精神脐带,是探寻一种真实的灵魂诉求,是追求一种平等对话中的教与学无从理清的境界,是寻求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纯粹的情谊,是收获一种青春不老的幸福。坚持到学生中去,成为诸多先生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不用标榜的文化,那么,先生才能称得上真先生,教育才称得上“新教育”“真教育”。

    有低度的德育,就是要尽可能摒除教育成人化影响,还原学生德育主体性,还原学生的生命真实和本色,还原德育的生活化和生命化,创造美好的童化世界,让孩子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李镇西在博文《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中写道:“近年来,参观过许多新建的学校和一些名校的新校区,校园一个比一个气派——豪华教学楼,现代雕塑,塑胶跑道,还有演讲厅、体育馆、LED显示屏,有的学校甚至还有天文馆、音乐喷泉……可我总觉得这些豪华学校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树木,缺少野草,缺少泥土……缺少一块让孩子尽情嬉戏的地方。”“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透露着丰富的教育启示,不断警醒着我们:把高度试着再降了降,再降一降。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四、做有故事的德育

    今年3月19日,李镇西老师莅临我校为全园区德育干部做一场题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报告。李老师是哲学博士,是知名教育家,是校长,但他并没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一开始通过一幅幅旧时照片,深情而幽默地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三十年的故事,是那么纯美醇朴,仿佛全场一下子回到那个泛黄而又动人的时代:和学生郊游探险、学生们在站台上奔跑着挥手告别、大片澄黄的油菜花里和学生诵读美文、雪地里身体拼写“一班”、雪地里“活埋”后悼念、三千银杏叶书签赠给三千学生、大街上的忽然拥抱、“未来班”20年后的聚会惊喜和激动、全班和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的美丽情谊、纯粹得令人心醉的班歌音符、一封批评信……笑声激荡,深情凝望,热泪盈眶,沉思回味,全场莫不动容。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思考。

    校园的故事就是师生个体的故事集。师生其实就是时时在写故事,有的是构思设计过的,有的是不期而遇的,有的淡如青烟,一会儿就飘逝了,有的则不断长高长大,矗立如山,有的幸福得叫人心颤,有的则令人沉思如潭。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永远鲜活如新的。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行走其间。活在自己的故事中,用文字记载和思考故事,富足和智慧就会充盈心间,教育就有了温存而深刻的表情。听听,有没有流传的好故事,看看,有没有好故事集。这就够了。

    陶行知先生就是一部故事书,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的故事背后,折射出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深邃的教育思想,堪为万世师表,真教育之旗手。

    所有伟大的教育概念和旗帜,若没有教育故事的滋养和支撑,就显得那么苍白空洞,甚至卑陋粗俗。没有美好故事的学校,其实是教育的荒漠,即便你中考高考GDP多么高,即便对学校内涵,你笔头写得多华丽口头吹得多悬。学校应该是不停地孕育故事、演绎故事、流传故事和沉淀故事的地方。每一所真正的好学校,都拥有并开发着丰富的教育故事资源。校园故事,是校园文化的活化石,是校园里飞舞的精灵,是灵动的文化风景线。

    这种叫人心动不已、迷恋忘返的校园,如此抵达教育和幸福的真谛,这种教育那么醇厚、芳香而美妙。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点亮智慧,怀揣着教育故事上路。因为有好故事,才真会有好课,才真会有好文化,才真会有人文。

    五、做有书香的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阅读能积累语言、发展表达力、滋养心灵、完善人格,是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教育诸多问题都可归结为阅读问题。从苏霍姆林斯基到叶圣陶,从杜威到陶行知,从怀特到第斯多惠,从雅斯贝尔斯到雷夫,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劝导要阅读。学校的基本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书香校园,不止是好听。首先,师生个体要过阅读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其次,班级、教研组等团队要过阅读生活,一个团队的发展潜力和前途,其阅读氛围和习惯至关重要;然后,才谈得上书香校园、学校精神境界。同时,积极推动家庭阅读,促进书香家庭建设。每位教师是书香教师,每个学生是书香子弟,每个教室是书香教室,每个团队是书香共同体,更多家庭成为书香家庭。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书香校园。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物,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团队建设、学校管理以及区域发展不同层面推进阅读,真是善莫大焉。

    所有全校职能部门中,可能最忙活最无奈的就是德育处了。可是,阅读本应是德育处最重要的抓手,但现实中却往往熟视无睹,或者认为应是教务部门的事。可是,教务处却认为,这应是语文组的份内事。语文老师呢却往往因为课业负担重,结果把阅读说得重要做得稀松。如何在真正意义上重视阅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如何旗帜鲜明地竖起阅读的旗帜,如何智慧地协调与课业的关系,如何让阅读沉淀为师生的一种习惯,如何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阅读中享获福足感,是当下学校德育需直面的挑战。

    读书,要智慧。一是读活书,读书活,活读书。陶行知指出:“我国历来的教育只是教员教书、学生读书,刻板式的自古迄今不稍易变,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因此弄成整个死的教育。”所以,读书不能离开生活,但必须从生活中滤出真理来。二是不迷信书本,要有批判意识。陶行知提倡以用书验真假。他说:“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三是“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德育为先,先智读起来。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六、做有感悟的德育

    读陶行知先生文章,见字如晤,读如围炉夜话,宁静而温暖,对教育常生发洞然的感悟。“教育是什么?这个最简单最普通的问题,还需要问吗?……我们不用教科书上的语言,都能用自己的感悟,个性化地独到地表述出教育是什么吗?”这是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的善意寻问和提醒。而陶行知先生正是在艰苦卓越的教育实践中能放出自己的歌的歌者。

    德育言语表达系统,固然有相对的范式,但从根本上来说,德育是个体的个性的,是充满独特生命气息的,是排斥统一性、抗拒教条的。众口一词的表达背后,透露出教育生命的苍白和滑稽。鲜活的、有温度的体验和凝思,应充盈在德育言语中。我们要吸纳、内化他人智慧,坚守自己的言语系统,呵护自己的言语表达欲望,构建属于自己的德育言语王国,绝不背弃自己的德育言语操守和尊严。用心感悟教育,用言语流载感悟。

    当读到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的下面这一段时,我感到她是用最温柔的语言,引导着如我一般的“明眼人”,去触摸教育,感悟美好。

    “这怎么可能呢?我不禁自问,在森林里散了一个小时的步,竟然看不到一点值得注意的东西?我一个盲人通过简单的触摸,还会发现成千上万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呢!我感到了树叶精巧的对称性。我用手抚摸白桦树的光皮或松树的糙皮,在春天我满怀希望地触摸树枝以便能搜索到一个花蕾,它是冬眠之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征兆。我感到了花的使人愉快的、柔软的质地,还发现了它巧妙地环绕成圈的花瓣。大自然的一部分奇景已展现在我的面前。如果走运的话,我会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感觉到尽情歌唱的小鸟的幸福的颤抖。我很高兴让小溪的凉水冲过我张开的手指。对我来说,松针铺成的厚厚的地毯或海绵似的草地比最华贵的波斯地毯还要受欢迎。对我来说,季节丰富多彩的景象变化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无休止的戏曲,它的变化都是从我的指尖上流过的。 ”

    一路走来,一路感悟。柳校长出版了好些书,隔几天会就在报上刊发感文,他的微信是常发些图片,再配着文字。这些文字,几乎是他对教育的深刻而美好的感悟。他看到“门里有门,庭院深深”,慨叹说:“常常我们以为入了门,其实,没有入门。办学校也是,多少年在学校,以为理解了学校、懂的得了学校,其实,只是浮在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没有真正进入教育的本质。”因此,他把感悟教育作为自己教育行走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用诗性教育触碰教育的本质,构筑了属于自己的开放的教育言语系统:教育是有生命质感的,如自然般美妙,是一路有风景的,能在阳光下个个绽放,敢于摔跤,能超越常态,甘于卑微,能在静谧中坚守,有一份迷蒙与神秘……

    教育感悟从哪里来呢?

    首先具备"合和"力,也就是你手头正做的、心头所想的、口头所说的、笔头所写的,是一体的,过的是一种和谐的研究的,而非分裂的两面的教育生活。其次,要有意义追问的意识,始终对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意义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探究的冲动。第三要有转化的本领。万物归一,大道至简,从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像到的表象和表征中,总可以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转化为自己的教育体验和沉思。第四是要有对教育有种宗教情怀,如教育朝圣者行走,或有种恋人情意,朝思暮想,如痴如醉。把生活和自我用思考慢慢地升华为一盏氤氲的碧螺春,与君品尝,不知不觉中,向教育最深处漫溯。

    当你长时间盯着某一事物时,你就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的意义。这是我在某校园看到一景,觉得有意思,就拍下来,反复看,就品读出了教育的些许滋味:“我扭头猛然发见她,她正明眸脉脉地望着我。如偶遇梦中情人般,我颤抖着赶紧定格这一刻。她那深情而深邃的眼睛,散发着诱发沉思的魅力。踏实的稳定感,自然的融合力,优雅的圆满融通气质,以及虚空的儒道圆心内核,都让人潜静而神往。与我眼神交汇的是历史的眼睛、文化的眼睛。这眼睛静静地闪亮在校园一隅,温和地看着教育的尘嚣,默默散发着无香的启示……”追随着陶行知先生和柳校长,在教育生活中执著于慢的感悟,就如文火温养,含光默默,温温不绝,绵绵悠存。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刘良华《成为有魅力的教师》)因感悟而幸福,教育因教师而摇曳多姿,灵动深刻。

    愿感悟继续温柔地敲打你我。 

     

    【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参考文献:

    1.《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58

    2.《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399

    3. 自李镇西博文《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61efa0102e17x.html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花去》,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384

    5.《我们的教师和教育者》,自《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出版社,p28

    6. 《仍在不掇研究中的‘生活教育’》,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464

    7. 《读书与用书》,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559

    8. 《行是知之始》,选自《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p25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散步】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行知杯论文特等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rv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