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现象学导论》10-2:时间性之“内在时间意识”2

《现象学导论》10-2:时间性之“内在时间意识”2

作者: 力法跳跳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18:42 被阅读0次

2 片段意识如何能“连续”。把连续性归为我们的一种“能力”,其实透露的信息还是太少。更细致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每个片段意识看起来是一个片段,但其实它是三个片段组成的,被现象学称为“活的当下”的组合。分别由“原印象”、“滞留”和“前摄”三个部分组成。原印象就是是当下印象本身,而“滞留”是指前一段印象留下的影子和对当下的影响。“前摄”自然就对应当下变化的可能性和面对未来的敞开性。

用形象的例子来类比,就是一条连续的锁链之所以能形成,每一节锁链都需要有三个部分:前挂钩,后挂钩,和链节主体。这就对应滞留、前摄和原印象。像威廉·詹姆斯所说“我们关于当下的经验并不是刀锋状的,而是马鞍形的”,也就是包含“前搭后连”的。

2-1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滞留”并不是“回忆”。回忆涉及的事情更加遥远,已经被遗忘或是忽视的东西才可能被“回忆”,而“滞留”是还存在的上一个瞬间的残存,还属于当下的存在。

用这三个部分来描述“活的当下”,就为每个片段的经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和生动内含。它们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显然比被当作认知碎片更符合我们的生活感受。每个时间与认知的点,不仅仅是它自己,而且还面向外部。海德格尔称其为“绽出性”。从希腊语词根上来看,一个事物在自己“站立”的同时,就已经迈出了通向过于与未来连接的道路。这种同时“成为自己”与“迈向别处”的复合感受,或许为人们理解自身的存在带来一种深刻感觉。

3 但是,我觉得就这个概念而言,这种深刻复杂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悖论,一种智力和理论的困顿之后进入的审美状态。

因为如作者也提到,这种描述时间和感知的方法,类似于数学中“将线描述为点的连续”一样,是一种用有限描述无限的方式。哲学中诸多关于“连续”和“时间”的悖论,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乌龟”等,都显现出将“无限时间”视作“有限事件”的集合是一种不恰当的理论描述。

单单就数学而言,我们从定义上来说,认定“点”这个概念没有大小、没有长度、不占体积。那么这样的事物,如何能通过相互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条有长度的“线”呢?要是用这里讨论时间类似的说法,就要强调每个点即是一种“无”,又是一种“有”,即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同时又向其所在的整条线“绽出”。这种极度别扭的定义方式会带来极大的理论误解,但是却因为这种神神秘秘的描述让人觉得“深刻”。

从这种繁复的定义方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用“点”来定义“线”,用“时间片段”来描述“时间连续性”的不恰当性。而这个所谓更加内在,更加根本的“内在时间意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人们的“潜意识”。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但如果匆忙找些概念来用描述显意识的方式刻画它,并不能达到理论应有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象学导论》10-2:时间性之“内在时间意识”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up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