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社会的共识。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个形态,将长期存在,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农村小学,笔者认为应综合考量,多方发力,目前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教师的转变开始。
12月23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在综合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全国12个省份的调研数据基础上,成功举办《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新闻发布会,其中对农村教育态势做了全面分析。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一、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成就
1.义务教育农村学校个数基数大,学生人数多,农村仍然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大头。
2016年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97万所。普通小学17.76万所,其中,城区2.66万所,镇区4.46万所 、乡村10.64万所,农村小学占全国小学的85.02%。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人,其中城区4756.6万人、镇区5927.01万人、乡村3558.77万人,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2.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向城镇集中速度放缓,进城读书儿童学习受益不一。
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向城镇集中,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38.2%增长到2016年的75.01%,年均增长2.45个百分点。但2016年仅比2015增长1.21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
调查显示,进城读书学生平均年度总花费为4354.44元。乡村进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或乡镇)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而且他们感知到的教师关心程度、对县城(或乡镇)学校的适应性均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有近八成学生家长表示,若城市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相同,他们会让子女留在农村学校读书。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3.乡村教师配置更为合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初步形成 。
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日趋多元,初始配置质量明显提高。省级统筹机制初步立,“特岗计划”广泛实施,定向培养规模逐步扩大,乡村生师比持续下降。小学由2012年的15.88:1下降到2015年的14.57:1,初中由2012年的12.46:1下降到2016年的0.98:1,均低于城镇学校。乡村学校师班比不断上升,小学由2012年的1.86:1上升到2015年1.90:1。义务教育教师学历继续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3.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为91.8%,城乡差距为6.2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1.4个百分点。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乡村教师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共投入补助资金44.3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9.9亿元,提高了28.8%。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县中,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或超过400元的县共占25%,与2015年相比提高11%。乡镇教师、乡村教师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965.23元和3550.38元,高于县城教师的3446.37元,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义务教育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乡村教师评聘机会有所扩大。调查发现,乡村教师高职称比例较低,城市学校高级和一级教师所占比例达65.04%,而县镇和乡村学校分别只有59.96%和54.44%,乡村比城市低10.6个百分点。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后,许多地区开始扩大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机会。安徽、山西、吉林、湖北、四川、甘肃、北京等省份通过统一岗位结构比例、单独评审、指标单列、特设岗位、取消名额和比例限制等形式将优秀教师评聘机会向乡村倾斜。
4.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农村义务教育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88.39亿元,比上年增长7.6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96.25亿元,占到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73%,比上年增长7.44%。
5.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均衡认定县数量有序增长 。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6年,乡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为71.44%、75.21%、74.33%、74.40%、75.03%,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城区、镇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生均计算机数持续增加,乡村小学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6.66%和89.45%,乡村初中分别为65.55%和98.10%,较上年有大幅增长,但乡村小学、初中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分别比城区低33.59、20.23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自2013年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通过的县(市、区)2013年293个、2014年464个、2015年545个、2016年522个,到2016年底,我国共有1824个县(市、区)通过认定,占我国县(市、区)总数的62.4%。
6.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继续扩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较快。
自2012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相关政策。国家专项计划(即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每年定向招收1万人,扩大至2017年的6.3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14年和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又增长10.5%。2016年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人,较2015年增长20%以上。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二、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
1.县域教育发展仍不够均衡。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仍有1099个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占37.6%。未来三年,没有通过认定的县(市、区)将进入督导评估认定通过的攻坚阶段;通过的(市、区)也仅仅是基本均衡,离高位均衡尚有一定距离。
2.农村教育质量仍亟待提高。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及格标准,且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阻碍性因素,诸如教师能力准备不足、家校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与学生经验相疏离等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可以说,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很难短期彻底消除。
3.农村教育观念仍需转变更新。虽然近年来农村教育主体追求优质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要求。一些农村地区对儿童成长重视不够,一些家长或没有认识到早期儿童营养、活动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或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营养,没有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的能力,让儿童处于“等待”状态,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一些教师观念落后,过早地把孩子教成了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尚未完全形成“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三、应答与展望 农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现代化则国家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强则国家教育强,高度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不仅事关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事关国家人力资本竞争力提升。
1.强化城乡教育特征思维。当前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首先应进行“认知革命”,即由城乡教育的优劣思维转向城乡教育的特征思维。在优劣思维框架下,人们往往把城市教育标签化地看作是现代的、优质的,农村教育是落后的、劣质的。城乡教育特征思维是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看作是两种不同特征的教育。农村教育主体要认真发现与研究农村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教育的优势,融入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2.加强农村教育能力建设。城乡教育的差距根本上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距。局长和校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核心是加强教育人的能力建设。在县域层面,要加强局长的决策力建设;在学校层面,要加强校长的领导力建设;在教学层面,要加强师生的学习力建设。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助推农村教育走向现代化。
3.增强农村教育问责机制。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把农村教育发展目标转化为任务,落实到人员,细化至追责。问责的核心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决策者、领导者、教育者的担当精神融入其中,政府、学校和教师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完成,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不断增强执行力,不断增加学生、家长、教师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于教风转变下的学风、校风建设教风是教师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教风是一个教育群体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该教育群体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校风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人先正己。农村教育机遇与困难并存,唯有从教师自身转变做起,以扎实严谨的教风影响学风,才能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