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字 电影 音乐 摄影 | 成为不让人恶心的文艺青年的正确姿势

文字 电影 音乐 摄影 | 成为不让人恶心的文艺青年的正确姿势

作者: 闭眼唱歌 | 来源:发表于2017-01-13 11:28 被阅读61次

文字要有担当

电影要有思想

音乐要有情愫

摄影啊

已经被文艺青年玩坏了

上面这四样东西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商业资本青睐的文化产业。它们都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或尴尬,或微妙,在和艺术与金钱的斗争中左右摇摆。

他们有共通的东西,也有各自的不同,而大多数人已经混淆。写这篇文章,想说说我的理解。

先说文字,是我最擅长的领域。

上面这四种艺术形式中,文字是历史最长的,人类一出现,基本上文字就已经开始孕育了。

文字是最干枯的,却也是最持久、最庄重的。它不像电影,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文字很深沉,也很高冷。它就在那里,里面的世界万水千山,你也要耐着性子调整好状态进入到那个世界,偷不得半点懒。

但新媒体来了之后,文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根源就在于,屏幕上的文字,看完了就过去了,没人会留着下崽的。所以呢,还谈什么担当,怎么受欢迎怎么来吧,昨天晚上我推送了什么内容,今天早就别淹没了。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了脑回路清奇的编辑,骂两句就行了,谁还会记住这个傻逼到底有多傻逼呢。

阿猫阿狗都以专栏作家自称,加了好友一问,人家说我也做主播。

哦,可能是我这个97年的老人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吧。

造成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原因。移动互联网突然爆发导致内容匮乏,人口素质不高,文字被商业利用。。。

甚至会有人觉得像我这样高呼是非常傻的行为,放着银子不挣,非要谈什么理想情怀说什么责任担当。

但我还是想提醒一句,你要学会自制,因为你是文字。

现在想想,其实这不能怪谁,我们都是无辜的,毕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到底什么是好的文字。

回想一下小学到大学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跟着教育系统走上来的人,没有机会明白,到底什么是有担当的文字。

小学初中就不用说了,人还傻着呢,然后给我们读的课文不是洗脑文就是鲁迅。早年背的平平仄仄除了当时可以装装逼,给其他家长孩子带来一点压力,也没啥作用了。

高中呢?八股文,要不就是给命题人跪舔。

那些有批判精神的文字呢?那些说着与众不同的文字呢?那些揭露事实真相的文字呢?那些。。。

我们在应该听故事的年代去学了加减乘除、牛吃草问题,然后在该思考的年纪选择躺进一个个“专栏作家”的怀抱中哭泣,还说眼泪中包含着我们的青春。

不能再说了,再说就能拍成一部荒诞喜剧了。

总之,人类需要清高的、有原则的、理性的、批判的、关心真相的、辩证的文字来画出一条直线,规范包括我在内的这群野猴子,让他们别走跑偏了。

电影就更别说了,二十好几岁的人了,动不动就热泪盈眶地说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让我撕都不知道从哪动嘴。

电影是几种艺术形式中最有趣的,或者说发挥空间最大的,尤其是现代电影技术逐渐成熟,我们能把脑海中想象的图象逼真地外化,呈献给每一个人。

但那些都是电影的外壳。

看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后,我对它的评价是——“拍的跟画报似的”“重庆真美”。

电影总是要讲故事的,总是要叙述的,但为了什么而叙述,却是个大问题,那是电影的魂。

2016年结束,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电影为什么没达到600亿的小目标,要我说,就是很多电影中讲的故事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煽情而煽情,找不到内核,电影也就没了魂。

这样干说挺乏味的,还是撕《全世界》。

就说整个电影最煽情的桥段,猪头追着燕子的出租车让燕子别走的那段。很多观众都说看哭了,哭得不行不行的,我想他们哭是因为想起了自己,如果让他回忆回忆过去的往事,他们也会哭的,和电影没什么卵关系。

出了电影院再回味回味,感觉那个桥段就像是在说:“快哭啊,哭啊!你看猪头这么可怜,你怎么还不哭?你哭了就会说这部电影好了!哭吧,哭出来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确,互联网让人和人之间的共同记忆变少了,像《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偏文艺的片子不会有太多人选择掏钱去电影院。共同记忆只剩下七情六欲这种人性中最底层的情感了。

在这里推荐一部法国片——《心房客》,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可以说,如果我不跟你说电影是反应孤独的,你很可能看到最后都不知道电影中的人在干什么,直到你知晓了主旨,越品越有味道。

好的电影有一种自顾自的思索,它们从不主动寻找被追捧的感觉,也从不谄媚,而是等待被理解,等待其中的思想被解除封印。

现在很多国产电影喜欢往电影里放“催情剂”,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无脑地强调主题,希望借此打动观众。感觉就像小学生的诗朗诵一样,拉长音,音调夸张,还美其名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段时间考试,没时间输入书籍和电影,只在中午点外卖回宿舍吃饭的时候能休息一会。非常幸运,我碰到了过去这20年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的批判力量比文字要更甚。它能为我们“部分还原”一个历史时期。这里说部分还原,不是因为不够逼真,而是可以把不必要的元素全部忽略掉,只用一些符号化的、图像化的语言来表达。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锤脚锤、没露正脸的老爷、红色衣服的三房、白色衣服的四房,都是符号,影射我们曾经的丑陋。

其实我没必要拿文艺片和商业片比,没得比。

真正应该表达情绪、流露情愫的是音乐。

可以说,每个时代人们的群体情感都是通过最流行的音乐形式体现出来的。80年代的摇滚,现在的民谣,都是时代的必然。(具体参见旧文《说说民谣》

前两天网易云音乐给每个人出了年度歌单,刷屏了。

你会发现,两个都很爱听歌的人,他们听的次数最多的前十名基本上一个也不一样,甚至连语言都不一样!汉语英语的算比较普遍的,韩文日文的也不少。

喜欢汉语歌的也不一样。北边南边听的不一样,男的女的听的不一样,喜欢民谣的和喜欢流行的听的不一样。

这样巨大的不同才可能给情愫流出空间,毕竟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同,说不定哪句话就勾起了一段懵懂,一阵青涩。

音乐才是让人热泪盈眶的东西。

你可能会问,这时候你咋不谈品味谈担当了呢?好,咱们就来说说古典音乐。

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雪峰音乐会”专栏,雪峰老师每天带你听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啊不对,是不是应该用“一曲”啊。

刚开始还挺好,跟着老师的分析,铜管高亢,象征男声、激昂,小提琴悠扬,还有西班牙古典吉他,各种莫扎特、肖邦。如果非要听的话其实是能听个大概的,哪段轻快,哪段低沉,也挺有画面感的。

时间一长就完了,你懂的,小红点已经四五十个没点开了。

最后说说被文艺青年玩坏的摄影。

滤镜不要那么厚!除了拍人物能不能拍点别的?拍人物能不能不要那么摆?拍出来的作品能不能表达点什么?

真的,我感觉从《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面按帧截图出来的图片就要比大多数文青的大作好的多得多。

我见过一些人在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经历研究布局构图之类的东西,但我看到他们在朋友圈秀出来的图片都在说“你看我在玩摄影哎,看着图片里的东西都美好!我在记录美好哎!”辅以“霜糖外衣”,齁甜齁甜的。

摄影不是拍照片,不是记录什么,而要表达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 电影 音乐 摄影 | 成为不让人恶心的文艺青年的正确姿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fs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