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杂志,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书写了无数人生故事。
当我们手捧着这本杂志时,就像有一把钥匙,轻轻一转,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我们在时光的印迹里怀念海子的诗歌,金庸的随笔,三毛的笔记,郑渊洁的育儿心得。
这本杂志从我18岁开始,一直订阅到现在,对,是经久不衰的国民刊物《读者》。
如今,《读者》从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载的春秋了,40载的隽永深情,就是为了给我们传递一个坚定的信念:纸媒时代,永远不会落幕。
在念中学的那会,家里每个月会支付我10元零花钱,除了买买文具,小零食,最重要的就是购买《读者》了。
那个时候,班级里如果有谁,能第一个拿一本当月新出版的《读者》到教室,那可是会召来全班同学羡慕,仰望的眼光的。
还没等你看完,早就有一大排同学在排队等着借着看。
学生时代的我们,谁没有个小本本,上面摘抄着“好词好句”,“经典笑话”。
在没有电子设备的那个年代,《读者》里的那些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样子,并拓展了我们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霍金、爱因斯坦、查理芒格,第一次了解到“人工智能”、“虫洞”和“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结识了梵高、齐白石、贝多芬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和考试,还有闪闪发亮的梦想和远方。
在这里,那些灵动温情、智慧幽默、儒雅方正的文字,让我们的心灵如沐春风,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让我们在挫败中仍然有向前跋涉的勇气。
有网友评价《读者》:
在这个浑浊的世界里读者就像是一股清流来洗涤我们心灵的灰尘,除去心灵的污垢。
它不止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众杂志,更是一方凝聚了中国人的根与魂的精神净土。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上海读者坚持订阅33年。即便书页已泛黄,仍把它们当做传家宝来收藏。
在上海外滩一间实体「读者书店」里,有一个特别温暖的角落,写满了大家对《读者》的爱。
如今,现代物流和互联网的速度跑的飞快,有人说,纸媒时代终将落幕,但是,那些印着特殊油墨香味的文字,不会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而飘散消逝,相反,我们会更怀念那个年代的记忆。
我们也更愿意在步履匆忙的当代社会,歇歇脚步,喘喘气,在灯光下闻着书香,让自己在当下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