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先生说: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且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
那么如何去读懂发现呢?
孙绍振先生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一个长满野草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是乐园呢?
孙先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觉得那是他在阅读时,代入了自己,所以发现了阅读秘密,捕捉到作者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说在我们眼里看来是矛盾化的语言。长了野草的地方都能成为“乐园”,充分透露了童年鲁迅的童心、童趣。我们很多人害怕的蜈蚣、斑蝥在作者眼里是好玩、有趣的事。作者对童年童趣充满了追忆和怀念。
从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儿童成长的环境多是亲近大自然,而不是现在的游乐场。
每个人经历不同,阅读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没有个人代入,就无从发现矛盾处,也就无从发现作者的心灵密码。
又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是有变化的,先抑后扬。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手指鼻尖、睡相不好等缺点都曾让童年的鲁迅“不佩服”“无法可想”,可最后的情感大转折却是,这个有着缺点不太称职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我对《山海经》的心心念念之想,从而让我心怀敬意。最后作者满怀想念深情祈祷:仁慈黑暗的地母呀,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如果只是站在成人角度或只是以孩子眼光去看这篇文章,你是无法很好地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的。怎么才一件事就有了这么大的情感转变?前后多矛盾呀!
但是只要代入自己,我们也会像成年鲁迅一样,对童年充满着温馨的追忆,产生共鸣。那些在我们童年生活中出现的亲人或是邻居,他们身上也有着普通人的或这样或那样的许许多多缺点。但只要他们善良或有着爱,成年后的我们去回忆,往往是怀念的、包容的、祈祷的!这是时间在一个人心中留下的密码,它抹平了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