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焦虑:通过朋友圈看到一篇自认为非常有道理的文章,反思自己也应该涉猎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认为这方面的知识是自己应该要掌握的。又通过公众号或今日头条看到一篇非常符合未来大趋势的文章,反思自己应该需要学习一下那方面的知识如果不去学未来就被淘汰了,总觉得信息过载产生的恐慌感。
面对信息过载,总觉的知识太多一天到晚都不读不完,产生莫名的恐慌。然而在“得到”中李翔老师曾经有篇文章《皮尤报告:谁会害怕信息过载?》,其中就提到现在感觉信息大爆炸的人比十年前少了,且感动恐慌的是受教育程度低和老年人居多。这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低还是自己年老了呢?可问题是明明有那么多的书没读,那么多的文章报道没看,怎么还能不觉得恐慌呢?答案原来还是因为自己看的不够多。
这是为什么呢?万维钢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我很认同。在国产电影电视剧领域,我国每年要生产无数影视作品从数量上说是过载了,但是有没有觉得我们翻来覆去找不到几部好看的,当然除了我们现在的水平和质量有待于提高,但别忘了,电视刚刚普及的时候,却是不管什么节目都能让观众一起看的。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现在看的太多了,就不会产生影视作品信息过载的恐慌了,这么分析好像也有些道理。不管是什么领域,看多了就不恐慌了。绝大多数内容,你不看都知道它能给你带来什么的—通常并不能带来什么。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读书和做学术研究怎么能达到“看多了”的这种境界呢?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过载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生,学习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但没做过研究。阅读一篇真正的论文发现看不懂,去参加学术会议发现很多报过都未曾听过,参会者很多都不认识,是否就会产生信息过载,心中充满了恐慌。
这时的你应该大量的浏览各大专业期刊杂志,绘制自己的知识图谱吗?不是,而是应该选择一个研究的课题深入下去,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个真正的研究。必须精读几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甚至要重复一下别人的结果,看看自己在别人的结果之上还能深入做些什么。总结来讲,单点突破,这点越大,所接触的其他相关的研究就越多。一篇论文引导你去看另一篇与之相关的论文,逐渐地就开始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
第二个阶段是:发现联系
当你做论文课题略有心得,相关论文看了不少之后,下次参加会议时,终于听到几个能听懂的报告。注意到有几个参会者的论文刚刚读过,还能上去与之聊几句,慢慢就会感到融入其中了。
万维刚老师刚开始搞科研的时,是把看过的论文都按题目分类,跟某个课题相关的放在一起。后来发现了另外一个线索,就是人。同一个研究者做过好几个不同的课题,如果你对她这个课题感兴趣,就很可能对他另外一个课题也感兴趣。
这样你就慢慢的意识和发现课题与课题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联系。整个研究领域,其实就是一个由人和想法组成的网络!外行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东西,内行看到的联系和脉络。
第三阶段:把握潮流
看多了,你就会发现值得关注的作者和课题其实只有那么多。科研到了这一步,你回追踪几个关键课题的进展,你会时刻注意领域内关键人物的动向。你不但看过已经发表的论文,还知道那些还没发表,但是他们正在做的研究。你知道现在自己的圈内关心什么问题,什么样的课题能申请到科研经费,什么样的课题能发表到顶级期刊上,你知道了风口在哪。
要说到读书,你发现虽然每年都有很多新书,但真正值得读的也不是很多。你已经从从前的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了主动寻找信息。
第四阶段:等待惊喜
行业老手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出乎你的预料。你会觉得现在这个世界的进步速度太慢了,并没有太多信息能让你兴奋,有时还感到无聊。
你只要保持关注,就会得到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