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 草莓味的艾比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18:59 被阅读35次

    <诗书优游>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活动是一项由家长与学生新发起的活动,在活动中主播们将按照固定的频率分享诗词、历史、古典小说、文学常识的知识,将国学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将古老的华夏文明传承下去。活动从2018年3月25日开始,目前有数十听众与主播共同交流。我是诗词主播猫猫。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台
    猫猫诗词学习分享


    大家好,我是猫猫。从今天开始,我将会每次向大家分享一个主题,每个月分享两个相近的主题,让我们对某一方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这周我们要说的小“主题”是:和诗

    一个“主题”是这个运作的:我将会带头分享一个主题中的一/二首诗词或一/两个相关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猫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平时很多看到的诗都是“和诗”。比如说著名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和诗。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诗的意思是什么。

    和诗的“和”读作hè ,意思是唱和,和答。也就是是附和的意思。

    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在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步韵,依韵,用韵。

    步韵:又称为“次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从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和诗必须要“步韵,依韵,从韵”。

    和诗最重要的一点是原诗和和诗的意思需要差不多,或者有关联。这过程称为和答。

    喜马拉雅音频《和子由渑池怀旧》(含苏辙原诗)

    今天,我就用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的和诗来举例。

    首先我们看苏辙的原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我还曾经做过渑池的主簿,只是百姓知否?我还和哥哥苏轼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首先可以看到这首诗是步韵相应位置的字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的内容。

    子由:即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地名,今属河南。

    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雪泥鸿爪后来变成了一个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意思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

    此诗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和诗又了解了不少,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自己试着写步友人诗的和诗,了解大概会更深,本次的课后作业是再找这样的原诗与“和诗”一组,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我是猫猫,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草莓味的艾比姑娘:诗书优游简介:“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平台是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发起和运行的以国学内容分享交流为主题的公益微信群。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有几个大一点国学有基础的孩子,每个人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周或者每两周录制一个分享的音频文件,在固定时间发布,他们的身份就是这个群的主播。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以亲子的形式加入作为听众并每周反馈一次。听众在坚持反馈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成为候选主播,候选主播是系通过可以成为主播。这一互动交流的简单规则,使得主播和听众之间能产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效果。希望通过这个分享群给有基础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让他们以讲促学。对于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来说,也可以找到一个让孩子跟同龄人交流的空间。当然,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交流让国学中的精华浸润更多的家庭。主播们分别负责不同的主题频道。目前平台已经有蒙学、古典诗词、历史、古典小说四个频道。平台自2018年3月25日开始运营,目前有近三十个家庭参与其中。作为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每半年有一次开放加入的机会。但正式加入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结业测试。

      本文标题:猫猫-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nx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