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正思维不正论-十七课

不正思维不正论-十七课

作者: 五猫六毛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12:37 被阅读38次

    《杂阿含经》249经

    舍利弗与阿难两位尊者提问的态度和方式,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启发式的疑问与反问,让回答者形成良好的自寻答案模式。

    问什么“问题”,得什么“结果”。


    1、五浊恶世,五浊的浮沉,“我们的社会现象”

    (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层次里,向上攀比、向下鄙视,一方面自卑不已,一方面傲慢不已。三体中有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在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上,在任何一点你看向两边,都是正无穷和负无穷,也就是说,无论你多厉害或者多悲催,总有比你好与坏人。这说明一定要去掉鄙视,从鄙视链中解脱出来。这解脱的方法就是“谦卑”,放下无知的傲慢。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佛家中的“空”,戒律上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谦虚。


    2、择法眼与择师眼

    以能力为导向: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容易掉入“我见”陷阱。

    以觉力为导向:以见地为判断标准,学习过程中更易看到事物的本质。

    善知识VS善知识的载体

    如何判断和选择?

    首先,以自身的阶段为基准。判断所处的阶段,明确自我的边界与框架。

    其次,清楚认知自己的目标,“因”上努力。

    最后,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否明确,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去达成。


    3、何为四果?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

    *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

    *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踊身到虚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边出水,下边出火。总之,在虚空里他可以有十八变神通。因为四果阿罗汉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为四圣之一:佛、菩萨、缘觉、声闻。

    现以初果为修行的阶段性目标,破疑,破身见,破戒禁取

    破疑:怀疑自己修行的方法,不能判断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

    六祖慧能:“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破身见: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

    身体只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加上因缘法(各种各样的条件组成),这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在处于一个生生灭灭的状态。

    破戒禁取:对行持、戒律、生活的条规,抱着不正确的目标。

    不正确的方法灭苦,生活在迷信之中,在错误的因果观中过日子。

    所以,对概念的定义精准,判断、揣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见地是我们的“立脚点”,同时也是我们觉力的基础。所以,在圣贤的肩膀上建立我们的正见显得举足轻重。理论的高度决定实践的高度。

    有意识地区提高自身的能力与觉力,站在正见的高度去生活与修行。


    4、持证上岗,先觉后能。

    有法:看清事物的本质——拿捏有度——大洒脱

    无法:执迷于现象本身——束缚与被束缚

    现象→本质:判断标准+局限性+真理是否被验证过。


    5、尊者之间的问答:外缘 + 内因。

    交流的基础:对话的倾向——共识(具有方向性),方向一致时互利。反之,则内耗。

    对比验证舍利弗与阿难两尊者之间的回答与阿㝹罗度与外道之间的回答的差异。一“简”一“详”。


    6、慈善与慈悲

    慈善:授人予“鱼”,有我。

    慈悲:授人予“渔”,营造大环境——利他。(两尊者的回答给予第三方一个观察学习的视野)


    7、修行?

    佛陀定义的修行——正见

    自我满足感的修行——我见


    8、自利与利他

    但凡考虑问题隐含的前提、假设、含义和后果。

    自利与利他的前提是个体特质,也就是根据自身的状况。

    是否有自我约束力是判断自利还是利他的前提条件。

    假设有自我约束力,能够认识全貌,那么可以尝试去利他,验证自我的边界。

    反之若无,那么先培养自我约束力。

    我的理解就是自己做饭自己吃,做得好吃,尚且有条件,就和大家一起吃。

    觉悟,自利利他


    9、自省

    价值判断如何,态度是否诚恳认真,当下发生事件内因外缘如何,自己生活是否端正。


    感恩各位师兄,庆幸修行路上同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正思维不正论-十七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pg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