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宝男”谈起
什么是妈宝男?
最近有幸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书中对许多国民性进行剖析,我想这些内容触到了很多人的痛处,所以现在这本《巨婴国》已经很难买到了。书中我第一次看到“妈宝男”一词,其中的阐述令我颇有感受。
妈宝男是指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的男人。对于女孩也是一样,可以叫做“妈宝女”,不要以为这是“孝顺”,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妈宝男”有几个明显的表现:
1、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娇滴滴萌兮兮地撒娇,尤其在妈妈面前。
2、称呼和行为亲昵、与母亲互相亲脸。
3、30岁出头,与母亲睡在一起。
4、没有长大。
5、妈宝女婚姻爱情只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妈宝男”由来:
为什么有“妈宝男”而没有“爸宝男”呢?我想关键一条是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上的缺失。在父亲占主导地位的家庭里,父亲往往是一家人的经济顶梁柱,忙于事业而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如果家庭中母亲占主导地位,则在孩子的教育上父亲多没有话语权,与其自讨没趣,不如甩手不管。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由母亲作为主导。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母亲比父亲更亲近一些呢。在国内这两类情况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家庭。
孩子由母亲教育成长不是“妈宝男”的充分条件,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在孩子长大需要独立的时候,母亲们没有放手。她们以“爱”的名义将孩子捆绑在自己身边。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在孩子结婚成家后还以照顾孩子的名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虽然在表面上,母亲为孩子解决了很多困难,但实际上是制约了孩子的成长,限制了他的自由。
病态的共生关系:
“妈宝”现象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形成的病态的共生关系。书中解释,婴儿在6个月以前与母亲形成共生关系为正常,其后的共生关系既是“病态”。所谓共生,在心理学上是指两人在心理上的相互依赖无法独立。换句话说就是两者在一起就活,分开就会死。通常孩子长大后会有本能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与“妈宝”的想法不断对抗,这时人的精神往往是分裂的。书中举例,有个“妈宝男”做精神咨询,说自己有杀掉自己妻子的想法。而经过咨询后,他认识到自己潜意识里真正想杀的人是自己的母亲。只是这个想法始终被他压制着。实际上,他的杀母念头正反应了独立意识与妈宝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有个别人完全放弃了独立,或者说他的独立意识已经被母亲早早的扼杀掉了,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妈宝”。母子双方都没有“独立健全“的人格,所以他们都是“巨婴”。
为什么母亲会有这种病态的心理?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独生子女政策之前,女孩是极不受重视的,从小就被看做是“多余的人”。她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少的可怜,心里和人格的发育必然是缺失的。其外在表现就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嫁人,上有婆婆的欺压,旁有“妈宝”丈夫的冷漠,她便把全部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切。当然,前提必须是“男孩”。这种心态进一步发展就是共生。就这样男孩成为“妈宝”,而女孩则又是一个“多余的人”,如此恶性循环。
计划生育使得女孩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一个人格缺失的妈妈又怎知道如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独立的女儿呢?于是,“妈宝女”也诞生了。网络上有人写过,找女朋友,一定不要找从小学到大学,最后工作都始终在一个城市的女孩儿。这样的女孩多半不够独立,而且她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个难缠的老妈。这样的母女我就遇见过,她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的确“与众不同”。
我们多少有点“妈宝”:
老实说这本书看到这里,我不禁一个激灵。在我与母亲的关系中,我几乎不敢与她正面对抗,而且在30岁之前对母亲的话几乎没有怀疑过。我是不是也没逃出“妈宝”呢?如果你有与我类似的情况,那我们就一同中招了。反应过来就不算晚,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妨从现在做起。“独立”说白的就是“自己事自己做决定,并为后果负责。”独立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内心的“界限”的意识,明确自己内心的界限,勇敢的对越界的人说“不”。
当然,正如“妈宝”不是一天养成的,独立的人格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锻炼。当意识到自己是“巨婴”时,我们就已经在成长的路上了。
我们的孩子怎样避免“妈宝”:
首先,父亲要尽量参与孩子的教育中来。今年,我的儿子8岁了。妻子在孩子教育中起主导地位。孩子不爱吃饭时居然还会喂他,帮他穿衣,为他系鞋带;而在功课学习上又极为严厉。我的反对往往带来的是争吵。很多时候我确实有撒手不管的想法,万幸的是这仅仅停留在想法上。儿子更喜欢我陪他玩耍,因为我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尽管也绝不代替他做任何他能做到的事情。有时特意让他自己下决定、做选择。而且尊重他的选择。我想正是我的存在,儿子的“妈宝”才不至于太严重。
其次,母亲要真正的放手。妈妈们要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对他的爱和教育,是为了给予他健全和独立的人格。正如大自然中所有的动物长大后都要离开家一样,孩子长大后,放他远离,给他独立自由的空间。
总结:
也许我们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但还是那句话“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是个“巨婴”时,我们已经走在成长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