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篇文章《知识分子的矛盾:月薪4千的大学生,月薪过万的工人》引起了不小的争执。
月薪3000也好,月薪4000也罢,月薪过万也好。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个问题有那么高的关注度呢?小编总结有以下几点:
01 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意思是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社会认知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出自《荀子·正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那么这跟大学生月薪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来,尤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以来,我们老百姓几乎都把读书当成翻身的唯一出路,在那个年代,士农工商的观念影响深远,所以读书考取功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所以很多知识分子可以一直坚持考一辈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今天,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很多的老百姓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走出山村,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脸。2000年左右,大学毕业,甚至大中专毕业都可以分配工作,那个时候确实让很多读书人受到非常的推崇(当然读书时每个时代都要推崇的)。到了后来,大学扩招,很多的学生也走进了象牙塔,随着数量的增加,质量相对就有所缺乏,知道最近几年,“研究生遍地走,大学生不如狗”的时代,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都非常难,更别说找一个好工作了。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因为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心理认知就产生了不平衡,总觉得大学生就应该有好的工作,好的待遇。而事实上,任何时代,都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只要你真的知识过硬,能力过硬,素质过硬,又怎么会没有好的工作或者机会呢?
0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充分而且客观的认知与评价,才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当我们大学毕业,就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时候,就以为能够高人一等的时候,其实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挖了一个心态居高临下的坑。以这样的心态走进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岗位当中的很多现实情况就会让你无法接受,比如被“文凭比你低”的人管理,比如工资待遇,比如岗位职位等等,都很难让你从心底去接受。
03 攀比成风
时代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攀比之风盛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是无法填满的,当你月薪4000的时候,你会和6千的比,当你月薪1万的时候,你会和月薪3万的比。当然,如果是一种激励自己上进的竞争,是完全可以而且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这个概念,而是过高的预期与实际能够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这就让很多人无法平心静气 去接受了。
工资的高低跟你的付出贡献是成正比的,所以,充分认知自我以后,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同时制定奋斗的目标,这样才是现在大学生应该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收入与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04 价值观导向
我们经常在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中国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并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成才,这都是对的。关键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成功成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时,每个人一定有其自身的价值,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起属于他的那一份责任。
《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成功的标准一定不是赚很多钱,做大官,当大老板。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成功的标准和定义。作为老师,我认为的成功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真正的人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作为医生,成功的定义可能是救治了多少病人;作为一个老板,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为国家创造了多少税收;作为一个清洁工,我认为只要每天把一亩三分地打扫干净,并且从心理接受这份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力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就应该更大更多,能力稍微欠缺,那么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给别人带来困扰和为难。这样一来,社会就和谐了,人民就幸福了。所以需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所以,时代是公平的,社会也是公平的,天道更是公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