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常随笔
贫穷的本质(二)

贫穷的本质(二)

作者: 知识视界 | 来源:发表于2019-11-15 16:31 被阅读0次

  第一章再好好想想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 全球至少有25个国

  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

  印度- -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

  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

  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

  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

  他们看一份传单, 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 )捐款。传单有两

  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 以来的

  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 400

  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

  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 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

  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

  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

  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 第二二

  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

  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

  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

  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 然后

  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

  1 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

  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

  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

  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 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

  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

  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

  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 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

  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 -系

  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

  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

  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

  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

  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

  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

  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

  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

  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一-这就是经济

  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

  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

  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

  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

  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

  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

  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 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 -。丹

  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 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

  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

  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

  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

  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

  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

  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

  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

  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

  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

  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

  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

  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

  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

  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

  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

  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

  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

  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

  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

  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

  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

  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一些特定

  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

  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

  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

  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

  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 -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

  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

  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000亿卢比(310亿美

  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

  部预算的5.7% (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

  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

  的重点一一钱的去处。 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一-该项目对穷

  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

  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 ,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

  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

  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 1000美元的衣服,

  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

  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 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

  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

  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

  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

  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

  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

  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

  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

  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

  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

  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

  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

  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

  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

  现。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

  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 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

  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

  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

  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

  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

  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

  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

  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

  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

  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

  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

  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还

  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

  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

  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

  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一如

  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

  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

  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

  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

  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

  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

  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

  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

  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

  讲,- - -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破产。在该项计划停止之

  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 -,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

  (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

  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

  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

  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

  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

  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

  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

  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

  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

  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相关文章

  • 贫穷的本质(二)

    第一章再好好想想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产妇死亡概率为33%...

  • 《贫穷的本质》二

    基层企业的心声 疫情之下,经济下滑已是必然,受影响最大的是最基层的企业,最底层的民众,有哪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是否能...

  • 《贫穷的本质》系列(二)

    今天我谈的第二个贫穷的本质是,穷人因为看不到未来,他们宁愿选择追求现时的享受,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并且还拒绝学习。...

  • 书摘/贫穷的本质(二)

    1,对于几乎无钱可投的人来说,一旦收入或财富迅速增长的范围受限,那么他就会掉入“贫穷陷阱”;但对于有能力投入的人来...

  • Day8/24《向上生长》读书笔记

    第二章 财富的本质 第三节《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一、营养很重要 《贫穷的本质》说:印度的穷人就算天天吃...

  • 《贫穷的本质》

    书籍:《贫穷的本质》 字数:385 ➡️珍惜是改变贫穷的本质 ➡️思想上的贫瘠让才是生活贫穷的根源 贫穷有时和身体...

  • 贫穷的本质

    一开始是看不下去的。一方面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于当前国情是不太符合的。另一方面读惯了快餐类书籍再...

  • 贫穷的本质

    有本经济学的书籍《贫穷的本质》,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用了15年的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

  • 贫穷的本质

    繁盛的景象没有映入他们的瞳孔,无数的财富没有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是“穷人”。这个名词似乎简单,却很难用一个全面的定...

  • 贫穷的本质

    穷人贫穷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很少有多余的思维宽带思考长远发展问题。 发展战略显然是脱贫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贫穷的本质(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uz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