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卷2的高考作文材料,根据二战期间真实事例改编,内容如下: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翼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机身和机尾。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这段素材,如果用一个词组来概述,那就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基于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统计的飞机,只是安全返航的飞机;
第二,被多次击中机翼的飞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第三,而在机身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机率极小,即返回的飞机是幸存者,仅仅依靠幸存者做出判断是不科学的,那些被忽视了的非幸存者才是关键,他们根本没有回来!
综上所述,幸存者偏差其实就是“死人不会说话”,一般用在统计学领域,如果统计的样本不全面,用局部代替了整体,那最终结果肯定会出现偏差,即不符合客观事实。
虽然是专业领域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幸存者偏差”也随处可见。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馈,当他们苦口婆心劝孩子努力读书时,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会不以为然,还会举出一些例子进行反驳:
那个谁谁谁没有读书,也混得很好啊!
言下之意,不读书的人也能够成功。你看,我身边的谁谁谁就是代表啊!
确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径,并不止读书这一条。但是,如果有人用这个来宣扬“读书无用论”,那还是算了吧,因为这种说法本身有逻辑问题,是属于另一种幸存者偏差。
不可否认,确实有人不读书也取得了极大成功,而且,这些人成功以后,往往还会把“没有读过多少书”当成自己的“功勋章”:老子牛逼吧,没怎么读书也屌丝逆袭、成功推倒白富美啦!
大众很容易被这样的人所吸引,并把他们当成不读书也能取得成功代表加以推崇和膜拜,却往往忽略了没怎么读书而过得很一般甚至相当差的人,虽然这些人数量极多。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关注前者却极其容易忽略后者呢?
因为前者数量虽然少,但他们有话语权,而且,这些人成功以后,身上具有成功光环,“没有读过书”非但不是累赘,反而会成为一种让人仰慕的荣耀,甚至使他们的人生具备传奇色彩。
而后者呢,虽然数量极多,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容易引人关注,因而被人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就好比二战中的飞机,飞回来的都是幸存者,大量没有飞回来的,都已经变成“哑巴”,无法再“说话”了。
可是,我们在“统计”成功人数的时候,潜意识里容易用少量不读书而取得成功的样本,去代替所有不读书的人,有意无意忽略没有读书而失败的人,这其实是以偏概全,是幸存者偏差。这样的统计结果,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然而我们的孩子,往往因为单纯和叛逆,常常会陷入这种逻辑陷阱。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个事实讲清楚,我相信孩子会改变看法的,毕竟,他们虽然单纯和叛逆,但毕竟也是小大人了,有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当然,如果少量孩子还不能接受,那就直接用客观事实反驳吧!
当孩子说,那个谁谁谁没有读书,也混得很好啊!
你可以马上接着说,没错啊,可是你看看,在不读书的人中,是那个谁谁谁这样的人多,还是那些扫大街、看大门和端盘子的更多?你不读书,你怎么能确保自己就能变成那个谁谁谁,而不是扫大街、看大门和端盘子的呢?虽然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我想你肯定不愿意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搬砖吧!记住,读书不一定能够让你成功,但他可以保证你的下限,而不读书,你也有可能成功,但没有人能够保证你的下限在哪里!
所以,亲爱的孩子,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你努力读书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