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捣衣,也许有人会想到“竹喧归浣女”里的洗衣女子,然而这里的捣练并非如此,练是一种生的丝织品(桑蚕缫丝的产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必须经过煮沸、漂白,再把它放到砧石上浆后,用杵棒锤击才能变得柔软(同时,缕紧则坚,更耐磨),方便缝制(熟丝)。这个由夏入秋时节的锤击过程称为捣练。
唐·张萱《捣练图》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关于捣衣,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发生在秋季?且是秋夜?为什么常表达思念征人之情?
①在前后劳动环节上,布帛染色的时间制约了捣衣的时间。所谓“春暴练,夏玄,秋染夏。”
与之相应,为了让“石不发烧”以达到“缕紧不松泛”的效果,夜晚当是最佳的时间选择。秋夜越深越凉,正好可以延缓劳动中因摩擦而使砧石发热的过程。这正是古人从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②捣衣劳动需要群体合作,所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自然需要避免时间和空间带来的障碍,于是就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进行,当然这也许是约定俗成的。同时,夜间相伴劳作,不仅可以多劳动,还节省燎火之费。
《捣练图》之“捣练”③捣衣与古代兵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天宝年间时盛行府兵制,《新唐书·志》载府兵制最大特点就是士兵自备武器粮草服装,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子就要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家中做好由驿使送往驻地。明朝士兵每年有几个月可以回家休假,名义上是回家取衣服。这些回家探亲的人同时也承担了邮差的任务,他们帮战友通信息,捎衣物。在七月八月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便催起了捣衣声声。
了解了捣练的由来之后,再来看这幅画,倍觉妙趣横生。
《捣练图》之“熨平” 《捣练图》局部且看那红衫蓝裙女子轻轻倚靠着木杵,
用手挽起一侧衣袖;
且看那蓝衫绿裙女子一手拿扇子扇风,
另一手木炭太热而以袖遮面;
且看那红衣女子在白练之下淘气地窜来窜去,饶有兴趣地四下张望……
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满是简单的欢乐,耳畔响起一首首歌————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其实,在此之前在教八的楼上偶尔瞥到走廊画旁边的“捣练”二字,倍觉韵味深长,今日在八中再次相遇,缘分甚深。“嘿,有展览的校园,才是最美的校园!”想起天津泰达实验学校校长说的一句,哈,英雄所见略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