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1
张**,女,78岁
2009年3月5日初诊面色萎黄,行步迟缓,脉来细弱,舌质紫暗,医院拍片显示骨质增生,素畏风寒,腰、髋部、腹部痛。在村卫生室,卫生院治疗无效求治。
处方如下:
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各30g,炙甘草、仙茅、杜仲、秦艽、巴戟天、松节、桑寄生各20g,羌活、独活、川芎、白芍、红花、苏木各15g,五加皮、红枣7个,生姜一块引。2剂。水煎服,3次/日。
3月8日复诊
诉服上方后精神转佳,痛虽减而未愈,时有呃逆,遂上方加:
防风、半夏各15g,紫苏叶30g,煎服法同上。以玉屏风散胶囊100粒,按每日12粒量服之。
3月24日三诊
服上方已半月,诸症减,唯腰腹胀
处方如下:
黄芪60g,党参、白术、茯苓各30g,巴戟天、桂枝、秦艽、狗脊、当归、防己、丹参各20g,木香、地龙、通草各10g,公丁香、母丁香各6g,仙茅15g。水煎服,3次/日。
5月11日四诊
诸症基本告愈,再用1剂巩固
党参、茯苓、白术、丹参、炙甘草、桂枝各20g,黄芪60g,地龙、当归、桔梗、木香、杏仁各15g,红枣7个。水煎服,3次/日。
追访至年底未曾复发。
2
姚**,男,58岁
2011年10月3日初诊诉曾在他处照片诊为股骨头某处骨质增生,时片子已失,自诉在某药店治疗,均按骨质增生治疗已半月有余,而腿痛依然。视其口唇、下颏,四周皆发疮疹,红肿,舌体肿大而侧面有溃疡,腹胀腹痛不舒适。余按血热肿毒治之,按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前医治此病时,乃循医院化验单而思考问题,故久治罔效。此例患者脏腑热毒如此,医者视而不见,仍被一纸化验单牵着鼻子走,乃庸医也。当以调理脏腑气血为先,前贤云:“见血休治血,见咳休止咳,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乃不虚妄矣。
处方如下:
石膏60g,生地30g,赤芍、丹皮、黄柏(盐水炒)、槟榔、桑白皮、当归、二活、知母、秦艽、白芍、桂枝、虎杖各20g,乳、没、皂刺、枳壳各15g,胆星10g,天葵子15g,牛膝30g。水煎服,3次/日。
10月6日复诊
口唇红疹已消失,腹亦不再胀痛,腿痛亦随之而舒。
宗原方增损:
石膏90g,生地、知母、松节、桑白皮、千里光各30g,羌活、赤芍、丹皮、独活、当归、秦艽、桂枝、白芍各20g,皂刺、栀子、黄柏、苍耳、乳、没、槟榔、枳壳、牛膝各15g。水煎服,3次/日。
3
江**,男,39岁
患者素有腰酸痛史,随天气变化轻度发病。1974年4月,自觉头昏,腰酸痛,发热恶寒。某日,当用凉水浣洗时,转身接水,突觉腰部剧烈疼痛,僵直不能转动。几人抬上车送至某医院外科检查,诊断:疑似1.腰椎错位,2.风湿。经服药、按摩、电针、理疗二十余日,未见显效。遂来求诊。按太阳少阳合病论治而愈。
诊治:
几人搀扶前来就诊,腰部凉而痛甚,难以转侧,全身酸痛,头目晕眩,口干,不欲饮食,间歇发作低热,微恶寒,舌质偏淡,苔白腻,根部微黄,脉弦微浮。此原为风寒湿邪,郁久不解,积聚于腰部。后太阳之邪未罢,复传少阳,致两经同病。法宜祛寒除湿,和解少阳。本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方意用之。
处方如下:
柴胡10g,桂枝10g,泡参10g,法夏15g,白芍12g,大枣15g,甘草6g,白术15g,干姜12g,茯苓15g。二剂。
服药半小时,自觉全身开始轻松。连进两剂后,腰部即能自由转动。再服四剂,腰痛遂止。1979年7月7日追访,自从获愈以来,至今未再复发。
案例来源:
1、周定夺医案医话选编,周定夺 原著,学苑出版社
2、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范学文 徐长卿 编,学苑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