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一五:心病只需一剂药

《传习录》二一五:心病只需一剂药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1-30 18:42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一五:心病只需一剂药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在虔州(今赣州)卧病在床。阳明先生说:“病患作为非常之物也是很难格正的,你觉得怎么样?”

    九川回答说:“这功夫的确很难。”

    先生说:“常常保持轻松快活的心态就是功夫。”

    不能解决问题的学问五分钱一斤,真相是绝大多数的学问都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以至于当几何之父欧几里得听闻弟子中有人问出“学习几何能让我得到什么好处”的问题时,果断让仆人给那名弟子三个金币,要他到别处去求有“好处”的学问。

    五分钱一斤的不是别的,正是写满各种“学问”的废旧书本的回收价。倘若书本上的所谓“学问”不能被吸收,不能被消化后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几乎就是一文不值的。一定程度上讲,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学问,还会如同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一样,要么成为病患,要么变成赘肉。

    阳明心学的全部意义在于以心印证、消化各种学问,将之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阳明有一个大的“病患”观,他指出“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这个“病患”观有个大前提,那便是视天下万物与自身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才会有天下有病狂者存在自己便是病狂者。进一步推展下去,天下如果还有人行不仁之事,自己在仁上修为就还是有欠缺的。

    乍一看,王阳明的这个大“病患”观似乎是大而无当的。只有仔细推敲、实践,才能觉出其中的能量。孔门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一个如同波纹一般逐渐影响全局的天下观。孟子之所以特别强调“亲亲”“贵贤”,不是在倡导小圈子️,而是讲小圈子是大影响的前提。“亲亲”“贵贤”是有切肤之痛的,拓展这种切肤之痛才能真正做到“仁民”“爱物”。最简单的,看到一个陌生人身体受伤,我们会生“恻隐之心”。但如果你亲眼看到自己父母身体的某个部位受伤的场景,你自己的相应部位会有相应的“切肤之痛”。一个人心中这种“切肤之痛”越真切,他视天下万物与自身为一体的意识就越真切。进一步的,一个人视天下的病患如同自己的病患一般时,他所做出的反应才是真正有利于天下的。

    如果仅仅推敲到这里,王阳明便和提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陆象山没有什么分别了。可喜的是,王阳明在这个方向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既然天下万物与自身都是一体的,由人心而发生的一切便也是一体的。这个一体,不是可以拆分的各种零部件,而是不同视角下的价值与功用。身是就其充塞处而言的,心是就其主宰处而言的,意是就心的发动处而言的,知是就意的灵明处而言的,物是就意的涉着处而言的。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一下子豁然贯通起来。不再是不同的“部件”,而是浑然一体的“致良知”。“格物”不过是格正意的涉着处,正其不正以复归于正;“致知”不过是“去人欲,存天理”使意复归于灵明;“诚意”不过是就心的发动处下功夫,做到“自慊”——做到内心充实愉快,不自欺其人;“正心”不过是匡正自己的主宰处,使其有个主宰的样子。

    更进一步的,既然天下万物与自身都是一体的,“心外无物”便有了特别的意蕴,虽然还是“宇宙即是吾心”,这个“吾心”却新升级了另外一种超能力——病患也是物,也是可以格正的。格正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过程,在格正病这件事上,“常快活”才是功夫——保持内心的轻松愉悦才是最关键的。

    先前,王阳明有个弟子叫陆澄,平日里学问修养都挺好的,忽一日收到家信,信中讲他的儿子病危了。陆澄因此而忧闷不堪,几乎病倒。王阳明提醒他“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和用?”

    “致良知”不是具体的学问知识,而是人应对自身病患的一剂药,功夫在于“常快活”。当我们如王阳明所希望的那样视天下万物与自身为一体时,它也就成了应对整个世界病患的一剂良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一五:心病只需一剂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xo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