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雪涛是可能近几年我最爱的国内作家了。这几天刚读完他的《平原上的摩西》,在书的最后他回顾了他的阅读与写作经历。
这让我也一下子开始回忆起了往事。那些年,我与书的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我的家里自然不会有读书的传统。但是,我却成长为了爱书之人。
回想起来,我的阅读启蒙应该是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出生于1927年,参军前念过私塾,属于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小时候,去外公家,总是能见到他在认真的读书。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读书这一神圣而重要的事情就在我心里有了萌芽。我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于读书却也是看的极重。她不知道书的种类有千差万别,只是单纯的认为读书就是好事。
准确的说,我的阅读生涯应该起源于小学3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学习记日记,写作文。而要想写出好的作文,自然是要多读书。老师会让我们多读书,家长也会去买作文书。
所以,我也不例外,阅读从作文书开始。那段时间,我家的电视机恰好坏了。往常我通常是看动画片以及跟着大人看电视连续剧,但没有电视的日子里唯有阅读才能带来乐趣渡过漫长的夜晚时光。
我几乎借边了全班人的作文书,以每天一本的速度飞速阅读。
在读完能借的所有作文书之后,我开始翻找家里的藏书。说起来,我的家中并没有能称得上是藏书的书。但我的姐姐比我大八岁,我还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初中毕业了。在我四五年级渴望阅读又缺乏书籍的年代,我翻出了我姐所有的语文书、历史书、政治书、课外读本,等所有能看的书。
对于那个年代的我来说,这些说可能是除了作文书之外,最适合阅读的书籍了。众多经典的文章我至今铭记在心。比如:金色的鱼钩、一副壮锦、小桔灯、老山界、驿路梨花、夜走灵宫峡。
至于历史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从三皇五帝到近代中国,历史让年少的我感知到时间与世界变迁的伟大。
我所在的镇那时还没有书店,我五年级第一次买书是在我们当地供销社,非常零散的在柜台里跟其他文具用品放着几本书。我挑了一本封面上写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骚动之秋》。这本书显然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但我依然认真的看完,并且基本看明白了作者的表达,至今留有印象。
2002年的元旦,我记得很冷。我跟我妈第一次骑车去隔壁镇的新华书店买书。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一本作文书也没买,全买的文学类书籍。那时,我早已看腻了作文书,只有这种成人的文学经典才能满足我。至今,我买的那几本书我都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童年、林海雪原、鲁滨孙漂流记.
2002年的夏天过完之后,我开始读初中,从那时起我就基本告别了书荒。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门口总有人来卖二手书。价格不贵,书又经典,而且初中生的我也拥有了一笔小小的零钱。
读者1块钱1本,我买了有四五十本。最超值的是一套厚厚的4本《中华上下五千年》10块钱搞定。
2005年进入高中,封闭式管理非常的压抑,书更是救命的稻草。高中门口那家书店的名字我还能记得,名曰:老友书屋。我经常在那里买报纸和杂志。报纸是固定的《大家文摘报》,杂志是学生最爱的青年文摘和读者,高三的时候更是看萌芽,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次我在这家书店,淘到一本《三毛全集》。部头厚厚的,字小小的。我非常喜欢这种书,字数越多性价比越高。我一个晚上读完了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在撒哈拉的神奇经历,让我这个被困在学校的高中生打开了一双想象的翅膀。
2009年上大学之后,我终于可以享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图书馆藏书的服务。我通常会周六下午在图书馆泡个半天,阅读报刊。但是,我已变的没那么爱看书了,很多深度的内容很难读的进。我借了许多书回去,都没有看完。毕竟,大学的诱惑太多了。
2012年毕业之后,我基本没怎么看书。我差点就成为一个不看书的人了。但是转机来了。
2013年,前任送了我一个kindle、这是一个我梦寐以求的礼物。本来,我只是想要个国产的阅读器,但是前任还是豪爽的送了当时最新的带背光的kindle paperwhite。这个东西真是看书神器,随时随地看书,书籍的获取也变得极其方便低成本。
现在,我用的是最新的kindle pw4,每次搭地铁kindle都是我的必备。而我住的小区里都有自助图书馆了,2公里之内就有大型的地区图书馆。图书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了。
而当下的我们面临的挑战,已从如何获取书变成如何避免手机的诱惑多读一些书了。
网友评论